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54章戰國名將李牧

    戰國名將,如廉頗、樂毅、白起、王翦、田忌、孫臏、龐涓等人,無不是智計高絕,謀劃奇詭。卻少有人如同李牧那般,在狂瀾既倒、大廈將傾之時,臨危不亂,可謂智謀無敵,仁義無雙,驍勇無匹,這三者兼備之後,李牧便能夠將軍務政事和人生大道融為一體,貫通始末,成就明體達用的所謂境界。

    在介紹李牧之前,有必要對當時的北方形勢做一番計較。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已經開始成為一支相對統一的、強大的民族,單于領導著這個強大的民族國家,其地位也就等同於中原地區的天子。在單于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左賢王一般是匈奴單于的繼承人,住在單于大帳的東面。右賢王則與之對應,住在西面,此外,匈奴還形成了一定的官職和高低等級,如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是匈奴從文化的相似性到權力的集中化的一個重大進步。這個遊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而且歷來喜好攻打掠奪的地方就是富饒廣闊的南方中原地區。

    匈奴歷來號稱是馬背上的民族,部族的騎馬技術本就高中原華夏人一籌,加上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嫻熟的弓箭技術,使得中原地區的王朝在面對他們之時,頭疼不已。昔日趙武靈王就是學習胡服騎射,才讓趙軍得以成為宇內第一等的軍事集團,趙國也正因如此,才步入了其生命的巔峰。

    當時和北邊匈奴部族接境的國家,除了趙國之外,還有西邊的秦國和東方的燕國。

    趙國早在趙武靈王之時,便率領大軍攻破了樓煩和林胡兩個部落,並且修築了自代郡(今河北蔚縣)經陰山山脈南麓,到高厥(今陰山山脈西端)的長城,設立了代郡、雲中郡(今陝西榆林)、雁門郡(今山西西北部寧武以北)等郡縣。

    燕國則主要依靠大將秦開,此人曾經率領燕國驍騎,大敗東胡部落,迫使其向北方撤離,長達千餘里。為了防止匈奴部落的再次入侵,燕國也不遺餘力地修築了從造陽(今河北懷來)到襄平(今遼寧遼陽)的長城,並且設立了漁陽(今北京密雲)、右北平(今河北平泉)、遼東(今遼寧遼陽)、上谷(今河北懷來)等郡縣,戍邊屯民。

    秦國則主要是在宣太后掌權時期,依靠美色之計,加上白起的勇略,最終一舉平定義渠,自隴西(今甘肅隴西),再經過北地(今甘肅寧縣)後到達上郡(今陝西綏德),修築了綿延千里的長城,從而最有效地防止了義渠國舊部的北逃和北方匈奴部落的進一步入侵。

    前面提到的諸國防禦的部落,大多是廣義的匈奴的一支。有很多還在這一過程中被漢化,從而和中原百姓相似。真正的匈奴帝國,就是在其他部落被中原各國聯合抵禦,逐漸削弱的過程中,不斷地強盛起來的。

    李牧的生年不詳,是趙國柏(今河北邢臺)人。早在趙惠文王時期,李牧就已經成長為一名可疑獨當一面的優秀將領。匈奴彷彿是和李牧相生相剋,伴隨著李牧的成長,匈奴也逐步強盛,並且經常出兵侵襲趙國的北部邊境,無奈,趙惠文王只能派遣李牧領軍,憑藉趙國修築的長城和邊塞,戍邊抗敵,駐守代地。

    李牧知道自己所面對的是怎樣可怕的一群敵人,邊塞之上甚至盛傳,匈奴部族中竟然有茹毛飲血之輩,這比之西邊強秦的斬首獲取軍功,還要可憎可怕。

    因此,李牧戍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穩定軍心,激勵士氣。在這一方面,李牧採用了比較樸素的方法,他每天命人殺幾頭牛,以犒賞軍中立下功勳的軍士。這既可以讓軍士們更加奮勇殺敵,也能夠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一番心意。與此同時,李牧還親自出馬,教授軍士騎射之術,樹立了將領親近一般軍士的典範,整個趙軍可謂其樂融融、關係融洽。

    當然,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李牧有充足的軍費保障。其實,早在李牧戍邊之初,趙王便賦予了李牧特權,可以根據戰爭的需要,不經請示便設置官吏、任命僚屬,並且代地的田租賦稅標準全部由李牧確定,其上繳所得無須供奉趙王,可以自行支配。如此,只要李牧能夠成功地抵禦匈奴的入侵掠奪,要自給自足基本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