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54章戰國名將李牧(第2頁)

    無疑,這是李牧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針對匈奴大軍的不同特點制定的戰略。為了加強防禦,李牧完善了長城防線上的烽火臺,並且派遣精兵強將日夜守護,同時派遣了大量的探馬,前去偵察匈奴大軍的動向,防止匈奴大軍的偷襲。

    李牧知道,單單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即使趙軍有強大的情報網和完善的防禦體系,但如果匈奴大軍真的來了,依靠其來去如風的作戰風格,留給趙軍的反應時間其實是很少的。他們的到來,只為了搶奪物資,並不是為了佔據土地。因此,李牧和邊境的軍民約定,一旦匈奴入侵,則全部堅壁清野、示敵以弱,從而麻痺敵軍,讓敵軍無法得到自己的物資,進而為趙軍殲滅匈奴大軍創造機會。

    是以每次匈奴大軍前來,烽火臺便會報警,無須李牧下令,大家便依據約定,將細軟收拾好,並退守城池之中。不管匈奴大軍如何罵陣,趙軍就是堅守不出,匈奴吃力不討好,多年下來,這種戰略便逐步顯示出其明智之處,匈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並沒有獲取半點糧草,沒有誅殺半個敵人。

    可是久而久之,這種戰略也顯現出了它的弊端,趙軍雖然起到了示敵以弱的效果,趙國的趙王和普通的軍士卻沒有真正明白李牧的高超之處。甚至在邊境之上,趙國士兵三五成群,私下議論,認為李牧膽小怯戰,遂而生出了憤憤不平之感。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君王即使再過賢明,也難以全部明白為將者的良苦用心。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將在外,就只能隨機應變,不可能聽從君王明顯錯誤的決斷。

    趙孝成王即位之後,也不明白李牧何以一直堅守不出,在他的眼中,李牧此舉無疑是在毫無意義地消耗趙國的賦稅糧草,消磨軍隊的士氣。於是,趙孝成王派遣了使者前來,對李牧大加責備,並嚴令李牧,要麼馬上出擊匈奴,要麼回到邯鄲。

    大凡天縱奇才,總是有一些獨立的特性,不為外物外人所動,不為閒言碎語所迷,李牧知道,匈奴已經有所行動了,只有放長線,才能釣大魚,對於趙王的責難,李牧沒有半點申辯,依舊我行我素。他相信,趙王定然會明白自己的苦衷,李牧甚至還認為,為將者,就是需要得到君王的信任。

    於是,李牧在賭,賭匈奴的輕敵進而會妄動;賭趙王的信任進而會毫無保留地相信自己。可是他賭對了敵人,卻沒有賭對自己的君主。趙王見李牧不為所動,遂憤恨不已,一紙詔令,將其調回都城邯鄲,並且派遣了另外一員大將來替代李牧。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位將領一到邊關,便急於建功,他奉趙王號令,每次匈奴大軍一到,趙軍便全線出擊。可是匈奴軍隊的戰力實在是太過強悍,特別是在野戰之中,趙軍更顯得不足。三番四次下來,趙軍損兵折將不說,還消耗了大量的軍備,糧草也被掠奪,邊民不得安生。

    直到這時候,趙王才想起了還是李牧在位之時好,雖然沒有功勞,卻也沒有任何損失,對於戰略重心在中原地區,和諸侯爭霸的趙國而言,北方的安定才是最重要的。

    本來趙王準備親自出馬,請李牧重新出山,但卻拉不下面子,只能派遣使臣前去。豈料這李牧還是以前的那個執拗的脾氣,不但沒有半點收斂,而且還更甚往昔。使臣好心好意地前來傳達詔令,李牧竟然閉門不出,堅持認為自己生了病,遂不能上任。

    眼看邊關戰事日緊,趙王被逼無奈,只能下強制命令,讓李牧無論如何也要火速前往邊關救急。李牧也知道,事情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恰到火候了。既然趙王不能全部地信任自己,那麼自己只能略施小計,逼迫趙王就範。

    此時趙王有求於李牧,只能耐心地聽取李牧所言,答應他的一切要求。其實李牧的要求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既然堅持要李牧出馬,李牧自然不敢怠慢,但是趙王必須要答應李牧,一切照舊,不得干預。

    趙王心想,這李牧自然如此堅持,興許有他自己的理由,反正只要他一去,邊關就能獲取暫時的安定,國民不會有多少損失,何樂而不為呢?於是,趙王答應了李牧的請求,李牧也重新回到了雁門。軍中將士見李牧前來,雖然很多對其為人很欽佩,卻對他的避戰做法而感到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