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韋伯 作品

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力


  “明公!”伊吉連博德聽王文佐稱王恩策為“小子”也不以為意,俗話說長兄為父,以王文佐的官位年紀,在高門士族中這般稱呼同輩小弟也不奇怪:“小郎君這些日子的確大有長進,您若是不信,可以把這三十萬匹蜀絹的差使交給他,給他一個半月時間,權當是一樁考驗,即便不成,也有足夠的時間補救!”

  “你倒是喜歡替他說話!”王文佐冷哼了一聲。

  “明公說的哪裡話!”伊吉連博德笑道:“在屬下眼裡,小郎君與您乃是一體,並無分別!”

  聽伊吉連博德這麼說,王文佐也有些沒奈何,在自己這些手下眼裡王恩策是自己的一奶同胞的嫡親兄弟,而且雙方的官位、才具、實力差距極大,根本不存在兄弟相爭的可能,而王文佐身邊連個像樣的叔伯侄兒都沒有,兒子也都還沒長大。對於中國古代君主來說,有種說法叫化家為國,或者家國一體,即家事與國事不分,家臣即國臣,外戚、宗族、家奴、外臣在上層建築中各有自己的生態位,王文佐雖然還未曾稱孤道寡,但道理也是一樣的。

  這種組織結構在現代人看來是封建殘餘,但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卻被認為是一種天經地義:外戚、宗族、家奴,外臣等這幾個相互不同的部分互不相干,各有矛盾,唯一能把他們聯繫起來的就是君主,君主可以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相互制衡,相互牽制,達成一種權力的平衡。以兩漢為例,天子立了太子,其餘的兒子便封王,出外裂土實封;娶了皇后,皇后的父親通常就封侯,皇后的兄弟往往出任大將軍,掌尚書省,成為朝政的實際控制者;天子的家奴便掌握內宮和禁衛軍,掌管內朝和外朝的交通,並保衛天子的安全,外臣承擔朝政的實際實施,以及地方行政。

  不難看出,宗室擁有名分和豐厚的財富,也有自己的軍隊,但卻不在京都,無法插手中樞政治;外戚是朝政的實際控制者,但他們並非天子同姓,而且宮廷內部和禁衛軍在天子的內侍手中,更重要的是,兩漢的尚書檯是在皇宮內部的,只要天一黑,關閉宮門,隔絕內外,掌握著禁軍的內侍就可以直接草詔,發佈四方,即便外戚集團的首領身為大將軍權傾天下,也只有束手待死;

  內侍雖然掌握著禁軍和宮廷,但他們是閹人,出身孤寒,沒有社會地位,離開了天子的庇護就什麼也不是,隨便一個縣吏帶幾百鄉兵就能將其族滅;外臣雖然有錢、有人、有勢力,但他們若無前幾個集團的援引,根本沒資格進入帝國的最高中樞,他們分散的力量在帝國面前什麼都不是,只能在前面三個集團上下注,或者接受天子的選擇。

  王文佐雖然還沒有稱孤道寡,但在伊吉連博德這些人眼裡,實際已經和王侯無異。在他們看來,王文佐什麼都好,就是宗族太過寡弱了,孩子又都還小,合用的就王恩策就一個,所以就算這傢伙再怎麼不成器,也要承擔其宗室這個戲份來。假如說王文佐軍政集團是一棟房子,那麼王恩策就是其中的一根石柱,用不著他太有本事,但只要他把該佔住的位置給佔住了,很多人就會少了許多不該有的心思,這棟屋子就能夠如泰山一般穩固,他們這些跟著王文佐混得才能夠榮華富貴,子子孫孫。

  身為一個穿越者,王文佐的確在很多事情上有先見之明,但比起同時代的土著來,他又少了一些“常識”。對於伊吉連博德、崔弘度他們來說,這些就是如呼吸一般的本能,所以崔弘度在確定王文佐前途無量時,立刻就想方設法的把促成聯姻,將清河崔氏這塊金字招牌塞到王文佐懷裡,佔住了“外戚”這個生態位;而伊吉連博德想方設法的賣王恩策人情,便是想著王恩策將來會成為王氏宗族的宗正,他雖然不知道王文佐與王恩策並非真正的兄弟,但錯有錯招,只要王文佐不改姓,將來建國立基,歸宗族那塊餅自然落在這個唯一兄弟頭上,現在的這份人情自然會千百倍的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