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先生 作品

第410章 補充舊約定,拼湊新紙幣

姬宮湦大笑:“楚使盡管明言便是,孤王若能襄助,必定會盡力而為。”

熊甯忙道:“楚國能快速往南開拓疆土,皆因依託大周紙幣這一利器。而今苗蠻歸附部族增多,楚國自持紙幣逐漸匱乏。”

姬宮湦下意識點點頭。

楚國早已停止金銀及銅幣流通,全面使用大周紙幣。

大周紙幣發行量雖大,卻嚴格控制市面流通量,避免因為氾濫導致貶值。

即便開墾河西超級農莊與南地超級農莊,亦採取無息借款模式,而非直接劃撥資金。

針對大周紙幣外溢,也要求必須達到一定數額,才能另行增發補齊市面所需。

周楚邊貿雖然是逆差,最終流入楚國的紙幣卻不多。

楚君熊儀所定招攬之策,需要投入大量紙幣。

出現匱缺,是必然之事。

“楚君具體有何所求?”

熊甯道:“自然是大周紙幣。”

姬宮湦解釋:“紙幣乃大周社稷血液,即便孤王要調用,亦需遵循府庫禮法也。”

“楚君自然不敢妄貪,只求天子能夠出借,以緩解當下之需。待楚國有所積攢,定會連同利息,悉數歸還所借數額。”

“需孤王出借多少?”

“五億銖錢!”

“若只是數千萬銖錢,孤王尚可下命南郭總商會湊齊。這五億銖錢,數額委實過於巨大,孤王無能為力也。”

熊甯對此似乎早有準備。

“據外臣所知,天子盡收淮夷部族,新設立九江郡。往北拓土便會遭遇陳國,往南開疆則只需面對山林百越。”

姬宮湦道:“九江郡猶如漢東郡,不過涵養之地而已,孤王並無擴張之心。即便孤王要擴張,亦可往東進取。”

熊甯卻直言:“往東乃諸侯及九夷,其子民大多難以馴化。往南則是百越部族,以天子現有之仁德,可使其等快速歸附。”

“此與楚國借錢何干?”

“周楚曾約定劃江而治,楚君之意,便以雲夢大澤東端為終。倘若天子跨江拓土,並未違背最初之約定。”

姬宮湦總算明白過來。

楚君熊儀為借到大周紙幣,甘願讓出九江郡以南廣袤山林。

即便其如今不在楚國疆域內,依照周楚劃江而治約定,仍屬於楚國名義上的開拓區。

楚君熊儀自行補充約定。

既能維護姬宮湦言而有信形象,又名正言順將九江郡以南劃入大周名下。

不得不說,誠意頗為殷實。

然而,此時的姬宮湦,卻尚無心力經營南方。

大周現有人口數量,放在前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大縣級別。

單是關中五郡,即驪山、涇水、西歧、河西與河東,便能悉數容納現有人口。

隴西郡、北域郡及三大邊郡,人煙依舊稀少。

漢中郡倒是有不少人口,未來經營蜀地,又會出現人口不足。

河內郡與三川郡地處中原,目前仍有不少農莊閒置。

餘下南陽、淮陽、漢東、南地及九江等郡,除南陽郡有不少人口外,其餘四郡均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發。

姬宮湦正欲開口回應熊甯,內史伯朙突然站起身奏報。

“啟稟大王,周楚劃江而治,本意便是以雲夢大澤東端為終,楚君自行補充,可見其事忠大周之心。”

內史伯朙此言一出,熊甯當即向其投去感激目光。

姬宮湦當即會意:“楚君確實忠心,然孤王所定府庫禮法,孤王自身亦不可違背。”

熊甯忙道:“楚君曾交代外臣,屆時其會傳告天下諸侯各國,倘若未能歸還所借紙幣,楚國社稷將任由天子發落。”

姬宮湦擺擺手:“那倒不必如此!楚君向來信譽極佳,孤王亦有心出借,奈何無力籌足五億銖紙幣。”

熊甯不禁有些失落:“敢問天子,此事果真無法達成?”

姬宮湦腦海飛速閃過前世見聞,心中很快便有了應對計策。

然而,姬宮湦卻並未第一時間言明,而是佯裝陷入沉思,以顯示自己耗費大量心力。

數十息後,才假意眼前一亮:“此事倒也不是沒有解決之法。”

熊甯情緒再度被調動:“外臣懇請天子指教!”

姬宮湦道:“為便於商賈買賣,乾坤坊錢莊曾委託大周鑄幣局,製作大面額紙幣。僅限於商賈過賬使用,不能用於市面流通。”

熊甯一時沒反應過來。

“楚國目前所匱缺紙幣,乃市面流通之面額,大面額並無用處。”

姬宮湦解釋:“孤王之意,乃是複用委託鑄造之法,而非製作大面額紙幣借與楚君。”

熊甯脫口而出:“天子願助楚國鑄造新幣?”

姬宮湦卻道:“另行鑄造新幣,不僅成本極其高昂,所需時日亦頗為漫長。”

“大致需要耗費幾何?”

“至少需真金上百萬兩,耗時則在一歲以上。楚使直接攜帶真金,到乾坤坊錢莊兌換紙幣,反倒更為合算。”

“耗費竟如此巨大?”

“另行鑄造新幣,便如同女子生產,無論第幾個子女,皆需十月懷胎,而且兇險難料。”

熊甯神情頗為複雜。

“天子方才言及複用委託鑄造之法,而今卻又告知外臣,另行鑄造新幣耗費巨大。請恕外臣矇昧,不解天子之意!”

姬宮湦笑道:“孤王之意,仍按大周紙幣制式鑄造,顏色會有所差別,且會加入楚國特有的醒目標識。”

熊甯一時難以理解。

姬宮湦當即示意寺人尨,送上幾張大周紙幣,隨後在最顯眼位置畫四個小圓圈,並寫上“楚國專用”四個字。

熊甯小心接過查看,神情頓時變得無比激動。

“天子聖明!此法不僅無需另行鑄造新幣,更能彰顯周楚君臣之義。”

姬宮湦提醒道:“既是楚國專用,那便僅限於楚國內部流通,不得用於周楚邊貿。”

熊甯忙道:“這是當然!”

“大周鑄幣局只負責鑄造,至於具體鑄造多少數額,將來如何發行回收,最終實際價值幾何,皆為楚君之事也。”

“如此再好不過!”

姬宮湦轉頭望向內史伯朙。

“內史當即擬寫王命詔書,告知太造楚國專用紙幣之事,並著其計算單張紙幣耗費,再另行與楚使對接具體鑄造數額。”

內史伯朙立刻奮筆疾書。

熊甯仍沉浸在喜悅中:“外臣謹代楚君,多謝天子厚恩!”

姬宮湦笑道:“楚使除多謝孤王外,還應感激內史方才從旁相助。”

熊甯很快反應過來,朝內史伯朙鄭重拱手。

“內史此番恩義,熊甯必將長久銘記於心!”

姬宮湦打趣道:“內史自幼不善言辭,此番從旁相助,楚使可知為何?”

熊甯搖頭:“外臣不知。”

姬宮湦笑道:“皆因內史明歲將會大婚,其未過門之妻,正是出身楚國。”

熊甯瞬間滿臉不可思議。

“敢問天子,對方出身楚國哪家貴族?外臣為何從聽未國中之人提及?”

“對方並非貴族之後,而且在山林長大,是以楚使不得而知。”

“啊?”

“有何不妥?”

“內史乃天子臂膀之臣,即便迎娶諸侯之女,亦屬正常之事,為何卻……”

姬宮湦解釋:“情投意合,方為夫妻之道。內史與其心境相通,自然無需理會世俗成見。”

熊甯若有所思:“對方既然出身楚國,可讓楚君先認其為義女,再行諸侯嫁女之禮。”

內史伯朙聽到此處,忍不住停下筆,簡單清咳兩聲。

“敢問大王,現下乃是商議周楚國事,為何卻涉及臣之婚事?”

姬宮湦道:“孤王不過隨口一提。楚使方才所言,楚君若認周輕為義女,對周輕而言,亦算一件好事。”

內史伯朙卻異常明確。

“周輕必然不肯!”

熊甯再度錯愕:“敢問內史,可是楚國曾對其虧欠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