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絃的二胡 作品

第222章 地牢見聞(第2頁)

 怎麼就沒人對就診的流程提出質疑呢?

 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習慣的問題。

 如果說最終雙方都不信任,諮詢者不相信律師能給與更大的幫助,而律師不信任諮詢者會給與適當的對價,那結局必然是互相藏著掖著,所謂的諮詢也絕對不可能起到原本應當起到的作用。

 話似乎扯遠了。

 在此時此刻我回憶當年的故事,正在碼字的時候,我忽然想起前日發生的故事。

 一個非常較真的諮詢者在法院的網絡立案接收材料的窗口,反反覆覆質問那些沒有編制的文員,為什麼不能如何如何。

 從規則上來說,這原本就不是這個窗口的文員可以解答的,只不過在被正式立案窗口的人員拒絕後,他明知理虧可依舊想要找一個出氣筒,於是乎逮住了這個原本主動願意給與指引的文員。

 他把自己作為一個弱勢群體來看待,可說話的方式、語音語調絕沒有弱勢的地位。

 我不禁對那個文員生出憐憫的意思。

 若她不是文員,若這個窗口不在法院,可能這個諮詢人的態度應該也不至於如此。

 至少,在涉及戶籍方面服務的時候,哪怕發生齟齬,我也沒看到有人會在派出所大發雷霆。

 習慣都是養成的,毛病都是慣出來的。

 ……

 此時我們依舊在刀疤鬼的指引下在地牢中穿梭。

 似乎是我們這群人的到來,稍稍引起了周邊鬼差們的注意。他們職業式的眼神紛紛打量著我們,似乎從裡到外,從頭到腳在揣測我們是誰,我們究竟到此有何貴幹。

 也許是因為刀疤鬼的領路,他們懷疑一切的目光也沒有在我們身上停留很久。

 我對這裡的氛圍有一種說不出的好奇可又熟悉。

 熟悉的原因在於,作為一個辦理刑事案件的律師來說,對看守所等羈押場所非常熟悉。在這種強力部門,似乎所有的氛圍大體都非常類似。囚籠外一片尋常的生活氣息,似乎這些只是穿著不同但實則都是普通的人群,囚籠內卻是另一副光景。

 籠裡籠外原本就屬於不同的世界。

 好奇的地方在於,雖然律師因為工作,也會進入看守所之中,但畢竟只是最外圍。羈押場所的深處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不得而知。瞭解的些許信息,也全都是會見嫌疑人時得到的轉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