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619【利國監】(第2頁)

    不但比市價低,而且還要商人出運費,把產品送到利國務的倉庫。

    杜鈺想留太子吃飯,朱銘簡單逛了一圈,問了許多基礎問題,就急匆匆坐船走了。

    杜鈺帶人跪送船隊離開,感慨道:“真是聖明太子啊!”

    一連經過十多家民營冶鐵場,船隊終於來到利國鎮,這裡全是官方機構,軍械廠同樣設在附近。
<-->>
                                         
br>    哐哐哐哐的聲音不絕於耳,到處都有爐子在冒黑煙。

    軍械廠的管事張成也來拜見,並帶著朱銘去各處查看。

    “那邊是專門造火器的,”張成指著西北邊說,“已造出火銃三百餘支,熟鐵鍛炮三門、生鐵鑄炮六門。另外,太子遞來的‘鑄炮鐵模法’,鑄炮工匠也已經掌握,幾天時間就能鑄成炮管。但是……”

    “但是什麼?”朱銘問道。

    張成說道:“鐵模鑄成的炮管,多為白口鐵,脆裂而不堅韌。想要不炸膛,炮管就要鑄得更厚,還要用熟鐵在炮身多箍鐵環。這樣造出一門炮,大約要一個多月,而且會非常巨大笨重。”

    朱銘又仔細詢問,基本瞭解了情況。

    鑄炮鐵模法是晚清出現的,但其技術戰國時代就有,只不過當時用來澆鑄馬車的零部件和箭簇。

    優點非常明顯,鑄造時間短,炮管只需幾天就可成型,不用像泥模法那樣要陰乾三四個月。而且鐵模可以反覆使用,大大節省了鑄炮成本。造出來的火炮勻稱光滑,砂眼極少,可提高火炮的穩定性。

    缺點就更明顯,炸膛風險很高。為了防止炸膛,必須加厚炮管,外面的熟鐵箍也要多加幾道。鑄成之後還難以打磨,一旦澆鑄時出現問題,就只能報廢了重鑄,強行製作將大大增加炸膛風險。

    也就是用一個多月時間,省去大量成本,造出一門重量堪比攻城炮,威力卻如野戰炮的粗笨火炮。

    “鐵模做出來了?”朱銘問道。

    張成回答:“堪用的鐵模,足足做成三副。”

    朱銘吩咐:“接下來兩年,全部用這種法子鑄炮。鍛鐵的工匠,全部調去製作火銃!”

    張成說道:“以現有的鐵模數量,如果澆鑄時不出差錯,可保證40天內鑄造三門火炮。”

    現在不管那許多了,笨重的問題可以忽略,多多搞出火炮跟金人對壘,後勤運輸再想想辦法就是。

    此類火炮,其實更適合做為岸防炮和城防炮!

    晚清時候的海防炮,幾乎清一色這玩意兒。

    朱銘帶來的炮手,被派去認真檢查已造好的火炮,火槍手也去測驗徐州生產的火銃。

    很快他們就回來報告,說這裡的都是好貨,比四川出產的更為優良。

    這是極為正常的結果,利國鎮在極盛之時,僅冶鐵工匠就有四千人。再加上礦工、鍛造工匠、苦力搬運等等,所有工人的總數有一兩萬。

    家家戶戶都跟鐵打交道!

    現在又嚴格了質檢環節,每一個零件都有相關責任人,最嚴重的處罰是直接砍頭。

    視察完火器廠,朱銘又前往盔甲廠。

    張成拿來一塊巨大甲片,已經可以稱為小型板甲,說道:“這是用水錘反覆鍛打的,札甲製作起來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