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十九章 四方兵戈住,胡使至許都9


                 面對自己大姊夫黃承彥(蔡瑁親爹蔡諷之長女嫁給了黃承彥)的詰難,身為小舅子的蔡瑁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

  “承彥兄,某已明言,衛府於鄴城城下大勝袁本初,此乃實情,某絕無半句虛言。”

  蔡瑁這句話根本沒有說到關鍵點。

  荊州南陽郡鄧家代表、蔡瑁的同僚、劉表麾下治中從事鄧義起身行禮。

  “德珪兄,某雖與驃騎將軍私交甚篤,然則…驃騎將軍尚不知鄴城之戰戰果究竟如何,德珪兄從何得知此事詳情?請兄長見教!”

  鄧義是張繡、趙旻這對翁婿的老朋友,也是堅定不移的…投降派。

  但饒是如此,其人也迫切希望瞭解鄴城之戰的真相。

  這就是苟哥“苟”的地方。

  他充分藉助了樊振的好心辦壞事之舉,將原本可以堂堂正正公開的鄴城之戰,變成了猶抱琵琶半遮面。

  正所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似這種半遮半掩的狀態,反而更容易讓人腦補…

  而人,最怕的就是腦補。

  董和這個與司馬徽不相上下的老狐狸,當然秒懂了自家那苟到令人髮指的主公之心思。

  於是乎,董和只將鄴城之戰的真相、相關之確鑿證據,一併告知了同樣身為劉表小舅子、與一眾荊襄名士關係非比尋常的蔡瑁。

  有些話,董和不方便說,但蔡瑁卻可以肆無忌憚、兼且添油加醋地說出口。

  就比如說,今日攢局之人若換成是董和的話…

  董和恐怕早已被荊襄名士們的唾沫星子淹死了。

  而蔡瑁卻僅僅只是受到一些質疑而已。

  當然了。

  話說回來,蔡瑁雖有確鑿證據在手,但在經歷這一番質疑之後,其人已經打定主意:

  某應暫且保留證據,待宴後再一一找各傢俬聊。

  所以說,董和既不去找蒯越、蒯良,也不去找韓嵩、鄧義,而偏偏找上蔡瑁,不是沒有道理滴。

  原因很簡單。

  蒯越、蒯良智謀不遜於趙旻的心腹謀士荀攸、劉曄,而韓嵩、鄧義則是眾所周知的投降派,董和選擇這四個人帶話,絕對沒有蔡瑁帶話起到的作用大。

  綜上所述,在鄧義提出索要證據的要求之後,蔡瑁便微微一笑。

  “子孝不必心急,某自有確鑿證據證明此事!”

  說著,蔡瑁復又看向堂內一眾名士。

  “諸君,蔡某忝為我荊襄士人一分子,雖無德無能,亦願使我荊襄興旺發達。

  故而,請諸君相信蔡某,蔡某絕無欺瞞諸君之心,更無陷我荊襄於不利之意。”

  言罷,蔡瑁向堂內眾人深施一禮。

  平生從不踏足襄陽城、今日卻為蔡瑁破例的龐德公撫須蹙眉。

  “德珪,此番你盛情邀老夫這等山野之民前來,卻又對老夫言而不盡,是何道理?

  此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夫以為,荊襄乃大漢國土,決不可如劉鎮南所願自封一國,歸順漢室正統方為眾望所歸!”

  劉表在興平年間,不僅在荊州大肆打造天子器物,還公然郊祀天地(秦漢時期,這是天子才有資格做的莊嚴儀式),擺出一副皇帝派頭。其人出入前呼後擁,威風八面。

  是時,荊州牧劉表不供職貢,多行僭偽,遂乃郊祀天地,擬斥乘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