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二百零三章 二虎爭,大戰終(終)


  趙旻疾馳入陳登的埋伏營地後,毫不減速,徑直馳至中軍帳前方才滾鞍下馬。

  其人掀簾而入,對有些愕然的陳登道:“元龍兄,速速準備!”

  陳登這才醒悟過來。

  “主公,袁本初已勝出?”

  塔讀^小說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張郃畢竟遠不如趙雲武勇。

  其人不但被曹仁、曹純逼到落於下風,且其人兵卒也不如趙雲麾下兵卒士氣旺盛。

  老謀深算的曹操、對勝機把握能力極為敏銳的荀攸同時覷準這點,於是乎,二人不謀而合。

  “仲康(仲康將軍),速去支援子孝和子和!”

  許褚率其人千餘部曲,如下山猛虎般衝到張郃兵卒處。

  得益於此,夏侯兄弟二人在後顧無憂之下,如魚得水般撕裂袁紹的大戟士陣勢,徑直向袁紹所在的高臺殺至。

  袁紹處變不驚,安之若素道:“木楯兵結陣!弓弩手準備!”

  這套配置,是昔年曾參與鄴城之亂的麴義所留下的遺產。

  袁紹睹物思人,念及麴義昔日之恩,以及其人後來之叛,一時間心如刀絞。

  此時此刻,他的心情一如初入關中的趙旻,對已被誅的李傕郭汜等人憤恨不已。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在生死攸關之際,袁紹再一次如其人在界橋之戰那般,英雄之氣盡顯無遺。

  “來人!取我長槍!今日我誓與諸位共存亡!”

  不知是誰,突然縱聲高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隨後,這首先秦秦國民歌,響徹四野。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河北燕趙慷慨悲歌之遺風,又焉能讓赳赳老秦專美於前?

  在這首響徹四野的大秦民歌鼓舞之下,燕趙男兒們士氣大振。

  本如下山猛虎一般的許褚及其人部曲,在燕趙男兒無懼生死、與敵偕亡的勢頭之下,登時如深陷泥淖,再難做寸進。

  首發&:塔>-讀小說

  至此,勝負之勢漸定。

  及至趙雲自西側疾奔至此地時,勝負便再無任何懸念。

  至未時末申時初之時,曹軍東側,幾無可站立之人。

  夏侯兄弟、曹仁兄弟這四人,皆已負傷逃回營寨。

  曹操喟然長嘆揮揮袍袖道。

  “諸公停戰!待我會一會袁本初!”

  言罷,其人騎上駿馬,徑自向袁紹所在的高臺馳去。

  趙雲和張郃正欲攔阻,卻聽袁紹喝道:“子龍、雋乂且退!讓曹孟德過來見我!”

  曹操一路暢行無阻,徑自馳至袁紹所在的高臺之下,方才滾鞍下馬,躬身作揖。

  “本初兄,弟終不及兄多矣!”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卷一終。

  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確實沒有絲毫道理可言。

  許多戰例證明,即便我寡敵眾,在士氣大振之下,短兵相接也可最終獲勝。

  下一章是袁曹二人的最後互動,二人之間恩怨,皆將在下一章揭曉。

  所以這一章,咱們聊一聊李典和麴義。

  在《魏書卷十八》中,李典高居卷首,排在臧霸、李通、許褚、龐德等一眾曹魏名宿之前。然而梳理《典傳》,可以發現傳主的歷史地位雖高,但始終未能進入曹魏集團的核心圈層,且長期受到曹操的猜忌提防。

  李典功勳卓著,卻並未獲得與軍功相匹配的政治身份,終其一生官位不過雜號將軍,爵位不過都亭侯。建安中後期,他甚至被迫將宗族男女遷徙至鄴縣(等同於充當質任),以減輕曹操的提防之心。

  同時代中,類似李典般豪強出身、擁兵甚眾的軍官,在曹魏集團中並不罕見,臧霸、孫觀、文聘、呂虔等人皆屬此類,他們居外任時往往雄踞地方,位尊爵厚,甚至可以形成世襲性質的任官制度(如臧霸、孫觀家族);而像李典這般受到猜忌打壓者,卻並不多見。

  (臧霸)薨,諡曰威侯。子(臧)艾嗣。艾官至青州刺史……而孫觀亦至青州刺史,假節,從太祖討孫權,戰被創,薨。子(孫)毓嗣,亦至青州刺史。--《魏書臧霸傳》

  (呂)虔在泰山十數年,甚有威惠。--《魏書呂虔傳》

  塔讀小~。>說—*.—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究其原因,其一是李典的宗族勢力過於強大,達到“萬二千餘口”的恐怖規模,已對曹魏的統治構成威脅;其二則是李氏宗族在兗州之亂時出現立場分化,並未與曹操同心一意,因歷史問題而致嫌隙。

  想要理解李典的處境,需要先認識這一宗族的體量規模與獨立地位。

  李典出身兗州山陽(郡)鉅野(縣),屬於地方豪強。這一宗族最初由李典從父李乾、從兄李整相繼統率,李整死後,李典又代為領兵。

  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也。典從父(李)乾,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太祖使乾子(李)整將乾兵……整卒,(李)典徙潁陰令,為中郎將,將(李)整軍。--《魏書李典傳》

  這一記載充分反映出李氏家族在曹操集團中的獨立地位。短短數年,竟先後出現“父死子繼”(李乾、李整)與“兄終弟及”(李整、李典)的案例,而曹操亦只得聽之任之,還需要授官以做籠絡。

  雖然《魏書》諱稱李整、李典等人領兵,是出於“太祖”(曹操)的任命,但實際這不過是魏晉史官的專美之詞。按照李氏宗族“萬二千餘口”的規模而論,彼時的曹操,最多僅能夠影響到繼承人選,卻絕不可能令外姓之人代替李氏子弟領兵。

  太祖使(李)乾子(李)整將乾兵。--《魏書李典傳》

  (李典)遂徙部曲宗族萬二千餘口居鄴。--《魏書李典傳》

  需要注意,在三國君主中,曹操比較注意中央集權,集團中並未出現東吳一般的“領兵制”(即宗族部曲在領兵者家族內部世襲),除臧霸、孫觀等常居外任的武官具備軍閥化傾向,大多數士卒部曲在舊主死後便會被收歸中央,重新分配;在特殊情況下,甚至出現過原主未死,其麾下部曲便被強行褫奪的案例,如“于禁奪朱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