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日耳曼人入主西歐後能與羅馬文化和睦相處(第2頁)

  羅馬在歷史上的確有過輝煌的時期,但若簡單將羅馬、日耳曼和基督教這三種文化對立起來,僅站在羅馬的角度去審視歷史,當然會萌生出“今不如昔”的痛感。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不僅僅是統治者的被迫選擇,其中還暗藏著深刻的經濟規律。羅馬當時已經從一個地方邦國變為“世界國家”,僅服務於本民族的神祇和廟宇其實反倒成了羅馬擴張的阻礙。如果不是聰明的羅馬皇帝及時轉向基督教信仰,恐怕他們更無法用政治統治去安撫少數族裔的心。

  蠻族士兵湧入羅馬是日耳曼人與羅馬人“親密接觸”的開始。三世紀內亂使人口更趨減少,羅馬人不得不向蠻族人許諾優惠條件,借用金錢贖買和“提供工作機會”等手段安撫這群徘徊在邊區的外人。大多數情況下,蠻族人不會趁羅馬之危步步蠶食,而是願意服從在帝國權威之下。

  在不斷的互動、碰撞之中,羅馬人與日耳曼人不發生交流是不可能的。而能在戰、和之間溝通羅馬人與日耳曼人的,也只有基督教。兩個民族間雖文化不同、思想不同,但篤信基督教的蠻族人能因此而尊重秩序和規則,圓滑的羅馬人也能因此對侵略者產生認同感。在反駁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論”的基礎上,我們能感受到基督教在民族統合上為二者作出的貢獻。

  三、基督教對羅馬日耳曼文化、法律統合的重要作用

  說句良心話,羅馬帝國對基督教一直採取了“放養”的政策。在早期基督教會史上即便記載有帝國官方迫害教會的行為,但也未能持續很久,且迫害行動大多是由個別皇帝的個人偏好所致。羅馬對基督教存廢的溫和態度最終為其文化保存、整合,並在歐洲獲得再次興盛提供了可能。

  如果有機會翻閱中世紀的原始資料,我們將會發現,古典文本的保護者大多是當時的修道士們。由於原始社會的貧民百姓沒有機會讀書,達官貴人們也大多為了實用而看書,教會學者和修士們遂成為羅馬時代文化階層最重要的代表。他們常常因宗教理由認真地閱讀希臘和羅馬時代的作品,可以說個個都是“文化人”。

  羅馬時代的宮廷詩人、哲學家們同樣是博學之人。但是,由於這些人服務於統治階級,就很容易因為同日耳曼人的戰爭而被敵視。在西羅馬陷落之後,這一大批宮廷學士大多隨王廷東遷,如果沒有這些被蠻族人虔誠敬仰、人畜無害的修士留在島上,羅馬文化很可能就要與中世紀“絕緣”。經過長期的爭奪廝殺後,羅馬文化依靠著修士們在亂世中保存下來,為歐洲文藝復興保留了珍貴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