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 作品

647章 不在一個維度(第2頁)

  梁教授覺得胡教授的處理已經是極限,於是問旁邊的楊平:“這個病例你怎麼看?尤其預防腫瘤播散,有什麼好方法。”

  這個病例協和的處理非常周到細緻,本來全國就沒有幾家醫院能夠完成這種複雜手術,一次性切除三個完整的椎體和複雜的脊索瘤,這可是脊柱腫瘤手術中皇冠明珠級別的。

  要是哪家醫院完成這樣手術,可以大書特書,醫院官網上宣傳個幾年都沒問題,而且每次學術會,將這種案例去跟同行分享,一定會收穫無數的尊敬。

  要說還有沒到位的,就是切斷椎弓根這一步,經過有特殊導向器進行貼骨引導,還是會穿破腫瘤,導致播散風險。

  楊平坦率地說:“手術計劃非常周密,幾乎沒有漏洞,就是置入線鋸這一步,我覺得最好先將椎弓根和椎間孔這裡的腫瘤完整剝離,剝離時帶著腫瘤的假膜和骨膜一起剝離,甚至可以帶著一點骨皮質一起剝離,全程不能破膜。”

  “將腫瘤分離後,操作空間就寬裕很多,然後再置入線鋸,這樣可以大膽的鋸斷椎弓根,線鋸不會緊貼腫瘤,導致摩擦或切割損傷,無需擔心腫瘤播散風險。”

  將椎弓根和椎間孔部位的腫瘤提前分離,還帶骨膜,梁教授也想過,但是操作難度太大,沒有可行性。

  梁教授對宋雲說:“將腰椎及腫瘤三維重建的圖像再放大一點。”

  梁教授沒有馬上贊同或反駁楊平的話,而是重新研究影像圖片。

  經過重新研究影像圖片後,梁教授的眉頭更加緊皺。

  這個方法是最好的,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腫瘤播散,可是手術難度最高,無法實現,而且椎弓根上下圍成的椎間孔是神經根出入的通道,稍有不慎會損傷神經。

  在這麼狹窄複雜的空間進行腫瘤的分離,假膜不能破,還要帶著骨膜,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按楊平的說法,最好帶一層皮質,那麼就要使用精細的骨刀,操作就更加不可能實現。

  思考許久,梁教授才搖搖頭:“理論上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現實中沒辦法做到。”

  “而且,我覺得,整個手術以腫瘤為中心,進行假膜外操作,凡是遇到骨質的地方,除了椎弓根這個部位要切斷,其它部位不用理睬,腫瘤帶著椎骨一起切除,將椎骨當成腫瘤的一部分切除時,整個腫瘤假膜帶著一層幾毫米厚度的周圍正常組織,這樣腫瘤切除最完整,不用擔心瘤細胞外洩。”楊平指著屏幕上的三維圖像。

  腫瘤的細胞就像種子,一旦散落,它們以後就會“生根發芽”,成為復發的源頭。

  所以腫瘤手術有一個叫做“無瘤技術”的操作原則,這個技術就是強調整個手術過程要將腫瘤與正常組織隔絕,不能讓腫瘤汙染周圍正常組織。

  梁教授轉頭看了楊平一眼,以為楊平沒聽到自己的話呢。

  於是再重複一句:“你說得很好,但是不現實。”

  現在這個腫瘤極為複雜,就椎弓根這一點按照你的辦法去操作都是無法實現,還整個腫瘤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切除,更加不可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怎麼可能做到這樣精確的操作,要是在平坦寬闊的術區還好,這裡可是解剖非常複雜,尤其骨性空間極為狹窄,全是旮旯死角。”

  梁教授有時候說話挺風趣的。

  “難度很大,但是可以做到,就是熟能生巧的問題。”楊平很是自信地說。

  旁邊幾十個醫生只要聽清楚梁教授和楊平談話的,無不心裡一震。

  這樣操作,不是大家想不到,而是不敢想,因為根本做不到。

  有幾個博士老是在糾結全國最年輕的金刀獎究竟什麼水平。

  比賽看的都是視頻,現在他們很想近距離看看楊平的手術操作。

  這就像看泰森比賽,看電視與站在拳臺旁邊看,觀感體驗完全不是一回事。

  楊平這次與協和合作,肯定會做很多手術,但是手術大多是脊柱側彎的外固定架手術,這種手術因為含有很多創新,技術含量極高,為了方便普及,反而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肯定沒有這臺種三個全椎切除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