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966章 太祖往事6(第2頁)

 這個故事為日後的“遷都”之議埋下了一個小伏筆。

 趙匡胤早有遷都之意,史書說因為趙匡胤生於洛陽,“樂其風土”,所以在登基後一直有遷都洛陽的打算。

 976年正月,收復江南、一統南方諸藩的趙匡胤詔幸西京,並於4月“有事於南郊”,向列祖列宗彙報祖國統一的可喜進程。在路過鄭州永安陵的時候,趙匡胤祭掃了父親趙弘殷,在墓前悲慟大哭,左右皆感泣。隨後,趙匡胤登上闕臺,朝西北方向射出一支鳴鏑,對左右人說道:“我死後就葬在那裡。”

 這個細節容易被人忽略。有人認為永安陵是風水寶地,說趙匡胤的意思是葬在永安陵西北方,也就是趙匡胤鳴鏑墜地的那個位置,是趙匡胤給自己挑選的福地。其實這是趙匡胤的一語雙關,鄭州的西北方是洛陽,趙匡胤說的“那個地方”指的是洛陽,暗示要遷都洛陽。

 有意思的是半年之後,趙匡胤駕崩。不是宣揚封建迷信,在某些場合,有些話是不能亂說的。

 據說趙匡胤到了洛陽之後,見洛陽宮室壯麗,龍顏大悅。經過多年的修繕,洛陽已經具備了充當帝國首都的條件。似乎萬事俱備,於是趙匡胤正式向群臣拋出了一個嚴肅的話題:遷都洛陽!

 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議論紛紛,議論的結果令趙匡胤非常不悅:一致反對遷都。

 其中起居郎李符總結了反對遷都的八條理由:京邑凋敝;宮闕不備;郊廟未修;百司不具;畿內民困;軍食不充;壁壘未設;千乘萬騎盛暑扈行。

 “八難”有重疊部分,咱們再給他精簡歸納一下,其實是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基建的客觀條件不允許,二是主觀的眾意不從。

 趙匡胤對此嗤之以鼻,既然大家不同意,那麼這事兒就這麼定了。趙匡胤打算在郊祀完畢後,無限期推遲迴京計劃,賴在洛陽不走了,把遷都做成既定事實。

 群臣雖然反對,卻無人敢勸諫。唯有禁軍將領李懷忠冒死勸諫。李懷忠提出了兩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一是供饋不便,汴州漕運系統成熟且發達,尚且有過糧食斷供的危險經歷,洛陽遠離糧食主產區,供饋補給將更加困難;二是府庫重兵皆在汴州,萬一他們強烈反對的話……

 趙匡胤同樣不為所動。


 最後,趙光義出馬,勸趙匡胤不要遷都洛陽。

 趙匡胤還是很給弟弟面子的,說:“你們說的對,遷都洛陽確實不妥。好吧,那就繼續往西,遷都長安!”這裡的河南指的是河南府,也就是洛陽。

 說呀,你們再說呀,再敢說朕tm遷都哈薩克斯坦,柏林巴黎巴薩羅那……不到紐約不算完!

 趙光義跪地磕頭,哥,咱別鬧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