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淇淋 作品

第二部 遷移新居,吉宅走出四大金剛(第2頁)

 也就是這次有組織的集體統一大遷移,造就了長江流域的漢水兩岸的人口,迅速發展壯大。

 這次集體大遷移時,這易姓家族中的四弟兄,正值壯年時期。

 這一支家族,當時在沿河岸邊蓋的是那種最古老的有東西廂房的四合院的房子。按長序分房是這樣的,老大易萬達,住在房子的正房,正房也最大,易萬達則生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易萬達的四個兒子因為是“隆”字輩,所以給大兒子起名易隆平,老二易隆安,老三易隆喜,老四易隆樂。女兒最小,又是秋天出生的,起名易秋霞。

 老二易萬謝住在東廂房,生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起名易隆恩,兩個女兒分別是易夢玲,易夢瓏。

 老三易萬天,從四合院裡搬出來做了房子,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易隆合,二兒子易隆作,三兒子易隆化。當時生產隊叫合作化公社,所以起了這個名字。還有兩個女兒,分別是易曉芬,易曉芳。三男二女。

 老四易萬地住在西廂房,生有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兒子起名叫易隆澤,三個女兒分別是易丹鳳,易丹祥,易丹陽。

 一棟四合院裡,擁擠著這麼一大家人。當時老大家的四個兒子,最大的易隆平十四五歲,老二易隆安十三歲,老三易隆喜十一歲,老四易隆樂九歲。女兒易秋霞最小,只有六歲。

 這易家“萬”字輩是弟兄四個,到了他們的下一代“隆”字輩,總共就有九個兒子,八個女兒。人口數量翻了一倍有餘。

 那年月,雖然貧窮,存活率非常高,這一家的“隆”字輩,九男八女,不僅全部存活下來了,並且後來全部成家立業了。

 他們易姓家族,在沿河岸邊生活了多少年,後人們沒有誰去考究。從沿河岸邊搬到大堤外的平原地帶時,可就寬敞多了,廣闊的地帶,在生產大隊規劃的區域內,隨便找個地基,就可以蓋房子了。

 這一陣轟轟烈烈的大遷移,整個易姓家族的人,因為蓋房的變動而變化,各家各戶的生活軌道都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沿河邊翻過大堤,一望無際遼闊的平原土地,任誰都可以隨便找一個地方,蓋起房子,屋前屋後,都是寬敞明亮得很。

 這裡是長江的支流,漢水河流,易姓家族,已經在這裡紮根生存。

 天然的山青水秀,每逢夏天,燕子紛紛回來築巢,各色各樣的蜻蜓,在頭頂上盤旋,水塘裡的荷花,爭相鬥豔,煞是好看。

 每到秋天,忙忙碌碌的人們,起早貪黑地在地裡忙活著秋收。圓鼓嘍兜的黃豆,金燦燦稻子,紅紅的高粱,棒棒敲的芝麻,亮閃閃的玉米,飽滿的油菜籽,大夥兒越忙,勁頭越大,年年總有幾個品類收存是喜人的。

 最最繁忙的,還是那柔軟的棉花,四瓣的桃殼,四瓣的雪白朵朵,一不小心,桃殼總會把那摘棉花的手,扎得一縮,仍然雙手不閒。

 喜人的朵朵棉花,前面摘了,後面又開了,天天都有摘的,足足要摘上一個多月,到九月進入摘棉花的尾聲。

 趁著豔陽高照的大好晴天,摘下的棉花,順便在田間地頭爆曬,曬個一兩天,然後積攢起來,用板車拖到扎花廠,經過扎花機加工之後,籽是籽來,皮花是皮花,一級皮花,可以賣個一塊多一斤。脫出來的棉籽就榨油炒菜吃。棉梗就扯起來當柴,燒火做飯。解決了沒柴火的難題。這是搬遷之後,集體統一規劃種棉花的好處,一舉三得,棉花賣錢,棉籽榨油,棉梗當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