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新劍聖 作品

第88章 學功夫(四)(第2頁)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是三教共處相容的具體體現。此外,崆峒山還有“三教禪林”,也稱“居士林”。明清“三教合一”說盛行,崆峒山的宗教人士跟上時代發展,於明末清初在岩石上開挖了三教洞。之後,三教雖偶有矛盾,但在教理、活動上都較融洽,方丈、道長都較團結,這是崆峒山三教長期共存的主要基礎和特點。

 據古籍《山海西經》中的記載,崆峒山古稱"空同"、"空桐"、"雞頭山"、"薄落山"、"牽屯山"等異名,至唐代最終名定"崆峒山"。在距今3600-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崆峒山生息和繁衍,他們在同野獸的生死搏鬥過程中,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兵器,並逐漸形成了崆峒氏族,這也是崆峒派武功最早的雛形。相傳古時廣成子也在此山中石室內隱居修煉,黃帝曾至此問道於廣成子,領悟了最高的道理,經過28年的努力,使天下實現了大治。

 崆峒武功出自於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的gs人飛虹子。它興起於盛唐,晚清時期達到了鼎盛。到了後世就已基本脫離了普通人的視野。以致大多數人認為崆峒派只不過是武俠小說中虛幻的門派。

 飛虹子以古代哲學思想家廣成子的"抱神以靜"、"陰陽有藏"的理論為基礎,並吸收了當時瓜州(後世敦煌)等地的舞蹈,創建了崆峒派的玄奧武功。

 崆峒派的武功取眾家所長,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功法玄奧隱秘。崆峒派武功的特點在於一個"奇"(兵器),其出奇之處並非是什麼“七傷拳”,而是指它諸多的出奇之處,例如崆峒派的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又多以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手發現而著稱,且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內,所以在交手中往往能夠出奇制勝。

 後世武俠小說中,崆峒派為名門正派,武術以劍術為主,走奇險辛辣之道。

 事實上,崆峒派武學中,劍術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塵、鐵耙、雙鉤等武器。後世弟子演練武功,用劍的反倒稀少。

 崆峒派武術並不是只有道士才練的武術。月牙鏟、拂塵、扇子都是崆峒派常習器械,而拳術中有先天羅漢十八手、崆峒太極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

 史料記載崆峒派的歷代掌派人有第一代的唐朝甘肅人 飛虹子,第二代 的宋朝甘肅人飛綏子 ,第三代的元朝甘肅人云離子,第四代的明朝甘肅人飛雲子(黃衫客) ,第五代的清朝四川人 眉姑(女) ,第六代的清朝四川人飛塵子(曲一洪) ,第七代的清朝湖南人陸塵子,第八代的清朝廣東人袁一飛,第九代的民國浙江平湖人胡飛子(胡惠民) ,第十代的吉林人燕飛霞(王進),第十一代的花舞影(日本人,原名甲斐睦子,師承燕飛霞,燕飛霞的妻子),白義海(甘肅平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