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新劍聖 作品

第88章 學功夫(四)

飯後二爺和何飛就說起了崆峒山崆峒派。

 提起崆峒派,後世之人率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金毛獅王的“未傷敵,先傷己,一練七傷,七者皆傷”的七傷拳。崆峒派是中國傳統武術五大流派之一,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中國著名五大武術流派。雖然崆峒派的名頭不如其它四派響亮,但崆峒武功卻是遠早於少林、峨眉、武當等門派的。

 崆峒山位於gs省平涼市西3公里處,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於望駕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總面積83.6平方千米。崆峒山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

 崆峒山上,廟觀甚多。秦、漢時期,山上始有廟宇建築;魏、晉、南北朝期間,山中道教興盛,宮觀遍佈。問道宮始建於唐代以前。唐代,山上修建了軒轅宮(清代移天仙宮院內)。北宋乾德年間(963-968),在主峰馬鬃山巔創建真武殿。政和年間(1111-1118),宋徽宗頒旨,重修問道宮。後唐宋之際山中所修道教宮觀廟宇毀於兵火,元代開始重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開始,平涼韓藩王室將馬鬃山巔闢建為隍城,在隍城內重建真武殿,頂覆鐵瓦,遠望如金臺玉闕,並增建獻殿、藥王殿、老君樓、太和樓、玉皇閣、靈官洞。自山麓至香山樑頂,修建了聚仙橋、王母宮、紫霄宮、老營宮、遇真宮、南崖宮、天仙宮、鬥姆宮、靜樂宮、玄聖宮、飛仙閣、磨針觀、十二帥殿、白虎殿、東華庵、混元樓等,在雷聲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樓、聖父聖母樓、三官殿,從中臺至隍城修建了三天門,並在二天門建三教洞。期間又重修問道宮,並在院內增修全真閣。明萬曆年間 (1573-1620),仿湖北武當山規制,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時修道教宮觀廟宇及亭臺樓閣等建築四十二座,總稱八臺(東臺、西臺、南臺、北臺、中臺、天台、靈龜臺、八仙台)、九宮(紫霄宮、飛昇宮、五龍宮、遇真宮、老營宮、太和宮、王母宮、靜慶宮、詢道宮)、十二院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崆峒山道長們請來陝西隴縣龍門洞道士苗清陽,將崆峒山闢為道教十方叢林。此後,在隍城前增建鐘鼓二樓,在雷聲峰一帶又建三星殿、龍君殿、眼光殿,在香山樑頂修三清道祖殿,在朝天門上頭修建藥王洞,在東臺修建關聖帝君殿,在中臺修建飛昇宮、三皇樓,在招鶴堂增修三清殿、文昌宮。清同治年間(1862—1874),再次毀於兵火,後又重建,規模與數量均不如前代所建之盛。後世僅存《重修問道呂碑記》、太和宮、寶塔、盤龍石柱等建築與文物。

 據載宋代宋披雲、元代賀志真、明代張三丰等許多著名道士均曾於山中修真養性。崆峒山上林木蔥蘢,風景秀麗,古蹟星羅棋佈,名勝比比皆是。山中主要名勝有月石峽、羽仙峰、定心峰、繡球峰、千大崖、插香臺、棋盤嶺、歸雲洞、玄鶴洞、玉女洞、青龍洞、黃龍泉、丹梯崖等等。山腰的問道宮,傳為黃帝問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