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還陰債。(第2頁)

 佛道兩家相互借鑑了很多東西。

 其中完整的地府體系就是道借鑑佛的。

 所以你看道家至高典籍《道德經》,全篇沒有提過一句前世如何、後世如何。

 那為什麼要借鑑佛教搞這一套東西呢?

 打個比方,有兩家手機店,兩家手機質量都很好,手機屏幕都才用了高強度的玻璃,從五樓扔到地上,連個劃痕都沒有,但一家店提供貼膜服務,另一家則沒有。

 你去這家店買完手機,讓他給你貼膜,店家說,“我們手機質量很好,不用貼膜。”

 可是顧客不這麼想,就覺得你家服務不行,紛紛跑到隔壁去買。

 店家一看,這不行啊。

 這錢都讓隔壁光頭老闆掙去了不說,顧客還覺得隔壁質量好。

 於是這家店也開始提供貼膜服務了。

 假如地府真的提供這種能保證今生富貴的服務,應該沒有人不會借債吧?

 那這個世界就不應該有窮人了。

 我們再來算筆經濟賬,知道陰債說法的本就是少數,知道的人裡面會去還陰債的,那就是少之又少了,這天地銀行得有多少壞賬?

 另一種說法呢,常見於民間流派,認為陰債是你上輩子欠的債,倒不一定是欠的錢,更多的可能是做的惡,上輩子沒還完,就需要今生來還。如果不換,那後果就跟第一種說法的差不多。

 對於這種說法呢,我同樣不認同。

 提到陰債,大家很容易想到另一個詞:陰德。

 對於陰德嘛,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做好事就是積陰德,這個大家都知道。

 但為啥要在德之前,冠以一個聽起來不那麼好的“陰”字呢?

 還想跟下面那個次元有什麼關係一樣,其實並不是這個意思。

 陰德是指隱秘不為人所知的德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陽善,比如說你救了一位落水兒童,之後兩個名都沒有留下,轉身就走,深藏功與名。

 這個就是在積陰德,但如果你救了人之後發個視頻,表達一下自己行善的喜悅,這個就是在行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