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蟲月二 作品

第448章 易道(第3頁)

 這幾年我也學易學道,就比如說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有的地方說常字應為恆,甚至於其它字,還有關於標點符號的問題。

 前久說有了更早版本的道德經,我也想看看。

 但聽你講我覺得沒必要了,就好像你說的俠客行,那套神功的真正本在於經脈的運行,不在於招式,更不在李白的俠客行這首詩,如果換作其它詩也不影響本,就是真正的經脈運行。

 但世人修道不可能都真的能修到你所說的聖人那種,當心與道同,那麼就可以成為萬事萬物。

 大部分人學道都只是學一些技法,就是道法而已,而且都帶功利之心,比如說許多網上就有很多大師宣傳玄學而盈利。

 後世流傳的許多修道之法也不外如此,大部分修的都是這些。

 我倒不想學這些,那你覺得我可以學一些什麼可以讓自己的精神認識境界有所提升呢?”劉建良當然也一樣功利,但卻也有自知之明,那麼能通過學道而提高精神層面應該是大部分人最現實的學道所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陽明有格物致知,意思就是從物中尋道,從物中增長對道法的認知,最後再知行合一達到順其自然,這也是一個普通人的修行道法的方法。

 但自然之道也是千奇百怪,萬相紛呈,這個知就如同莊子所說浩瀚無垠,以有生之年去格無窮之知畢竟知之有限。

 按王陽明的說辭來換個字叫格已致知,我們每個人自己也都生於道中,但有幾人能真正認識自己,修道不必求遠,道在己心。

 佛家也說修佛不必去靈山,更不需菩提樹,只要明心見性,自己的本心就是佛。

 再回到損與益上來看,損上益下,損物質之得,必有精神之得,消物慾名利的雜念自然可以增長智慧的。

 靈魂上的汙垢消除一點,心靈的道光就會多一點光芒,一減一增就是損與益的關係了。”王爭提出的格己致知,這或許是最難的,但也是最直接的。

 “說得好,把自己弄明白也同樣就是悟道。

 現在方法已有,就看修行了,再多說也沒意思了。

 最後我還是要代表縣委縣政府全縣人民謝謝你們倆人,我們一起喝一杯。”劉建良這次再遇黃爭也是獲益良多,不知道讀者們讀了這幾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