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蟲月二 作品

第448章 易道(第2頁)

 比如說學道德經,真成大道者必不縛於道德經文,因為經文是非常道,常道可悟不可言,與佛道里的佛不可說是一個意思。

 超越道德經才能成為和老子一樣的聖人。

 當然了後世人為何不如古人有智慧,就是因為後世人一代比一代更迷於物,迷於相,迷於後天眼耳鼻舌這些感官認識,先天智慧就像寶珠一樣蒙了一層又一層的汙垢,散發不出它原來的光芒。

 所以老子讓後人做減法,為道日減,減的就是矇蔽道心的汙垢。

 聖人心中有道如懷有寶玉,但卻身披麻衣,世人只看到麻衣而不見其寶玉。

 就好象易經和道德經的文字一樣,這只是聖人身上的麻衣而已,外相而已,只有透過易經和道德經看到裡面散發光芒的道才是學習易經道德經的最終目的。

 只是可笑世人一直揣摸於經文的字義,卻忽視了本身的道義,有點像金老先生小說俠客島一樣,那些聰明的高手只會揣摩李白俠客行詩文意思,卻對真義熟視無睹,最後卻不如什麼也不知道的狗雜種。

 還有許多人偶然領悟古人一兩句話就如獲至寶,就會欣喜若狂,就會四處招搖,事實上不過只是管中窺豹,得見萬分之一而已。

 人類現在的科學於道就大概就是如此,顯得愚昧而可笑!

 所以我給學道人的建議就是迴歸簡單,萬事萬物的變化都可以回到陰陽變化上去。

 就好像計算機,無論程序如何複雜,最後回到的還是“1”和“0”上,而道之陰陽變化就是萬事萬物變化的宗。

 萬變不離其宗,這句話裡所講的宗就是陰陽,就是易就是道。

 所以易經才可稱之為萬經之首。

 學懂陰陽就懂了道,懂了道就可以生萬事萬物之變。”黃爭一次性闡述瞭如何學易如何學道,這應該是黃爭這輩子所總結出來的最精妙的方法,回到簡單的思維去理解陰陽之變。

 而不是從萬事萬物的表相中去領悟去證明易經。

 莫靜梅與劉建良都是悟性很高的人,黃爭這一席話讓她們陷入沉思。

 一個人腦子裡如果有一團亂麻沒有任何頭緒,那麼最快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剪斷任意一根,這樣就有兩個頭線,這樣順著兩個頭緒就可以逐一解開其它的亂麻。

 這個道理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方面。

 “黃爭的道論確實與眾不同,能得你點化也是如拔雲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