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聞墨卿 作品

第九百二十七章 征討不易


羈縻之策,是中國古代王朝處置位於遠離中央朝廷的偏遠少數民族生活區域最常用的政策,而在先秦時期,這一政策就已經初具雛形。

所謂羈縻,“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

具體實施起來……其實就和周王朝的分封制類似,相當於分封一個偏遠的蠻夷小國,大體上保持其原有的政治制度,並保證其封君保有相當程度上的權力地位,只要求其進行朝貢,不過地位上只是個行政單位。

羈縻之策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一種懷柔政策,至少在最開始是懷柔的。

秦並巴蜀,在巴地設置了巴君,在蜀地設置了蜀侯,看似處置方式類似,其實上截然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於,蜀侯特麼的姓嬴!

所以巴中屬於羈縻,而蜀中……屬於分封了。

古尋對秦國在巴蜀兩地的政策是有過了解的,所以此時特別著重強調了最好效彷秦並巴中的政策,而非蜀中。

嬴政眉頭微微皺起,確認道,“國師的意思,如同昔日的巴君一般,委命那天澤當閩越一代的君長,繼續延續現有的政權?”

古尋想了一下,點點頭,更明確的回答道,“大致上如此,當然,今日之帝國終究不同往昔,不必像當時那麼……柔和,不過最好也不要像蜀地那般。”

“嗯……不止是閩越,我認為整個百越,最好都這麼處置。”

從秦置蜀侯國開始,那地方造反叛亂的事兒就沒斷過,一方面有蜀地特別的地理位置容易滋生野心的緣故,一方面也有秦國對蜀地的強硬政策的緣故。

閩越國……或者說整個百越地區,在地理位置和環境上,其實也都符合蜀地的特點。

不過古尋卻並不建議嬴政用處置蜀地的方式處置百越。

以帝國現如今對偏遠邊境地區能達到的掌控能力來看,其實不管是採取懷柔的羈縻政策,還是如正史一般將百越徹底納入帝國統治,採取軍事管制,設立什麼南海尉統管軍政全權,最終導向的結局都只有一個。

那就是嶺南脫離帝國的掌控,區別只在於最後自立為王,掌控嶺南的野心家是誰而已。

前者的話,就是設立的土著封君,後者的話,就是委任的軍政大臣。

至於說找個足夠忠心的臣子去管理……人心易變,這純屬於玄學操作,不現實。

嶺南畢竟和巴蜀不同,蜀地就在關中下面,距離咸陽的距離沒那麼遠。

也許帝國無法在蜀地維持穩定的統治,但是至少對於蜀地的狀況能有及時的瞭解,只要對巴地的統治還算穩固,入蜀之路就不會斷絕,哪怕叛亂,帝國發兵征討也算不上太麻煩的事。

可嶺南,一旦有變,說不定消息要過個把月才能傳到咸陽。

等朝廷做好處理方桉,調動兵馬物資,再出兵征討,可能半年都過去了。

一次兩次叛亂還好說,要是跟蜀地一樣不停的造反,中央朝廷也不用管別的事了,就專心處理嶺南的糟心事吧。

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相較之下還是羈縻之策好一點。

嶺南那麼大一片區域,估計要封上不少土著封君,人一多,心容易不齊,也容易產生內鬥,方便帝國在其中上下其手,挑撥離間。

哪怕那些土著酋長產生了異心,也未必就會直截了當的造反叛亂,畢竟只要每年進行朝貢,名義上承認帝國的統治,大家還是能繼續相安無事的。

總比打仗好吧?

古尋的所有建議,都是出於自己所瞭解的情況,做出的他認為最合適,利益最大化的方桉。

但是他覺得合適,不代表別人也一樣。

古尋不是個多聰明的人,但是他畢竟有著超越這個時代兩千多年的目光,哪怕他過去所看到僅僅是連這段時光的皮毛都達不到的程度,可他終究超越了這個時代。

不用嬴政反對,李斯又一次開口質疑道,“國師應該明白,昔年先惠文王之所以以羈縻之策處置巴地,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

“一來,要以巴制蜀,懷柔安撫是必不可少的,二來,巴地緊鄰關中,朝廷來得及隨時應對巴地發生的變故。”

“相較之下,嶺南之地……哪怕只以閩越一代來看,也並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