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90章出擊匈奴(第2頁)

 
    果然,武帝以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而御史大夫韓安國則為護軍將軍,總領各路人馬共三十餘萬,設伏馬邑。

 
    軍隊出發之後的幾天,相信武帝都是徹夜未眠的,既有幾分害怕,但更多的則是興奮。

 
    聶壹翁“逃”至匈奴,見到了君臣單于,說他可以入馬邑斬殺其長官,率城投降,將財物全部獻給單于。這是送門來的買賣,單于聽得食指大動,於是率十萬大軍出發,入雁門武州塞。

 
    匈奴人一路擄掠,行至馬邑外百餘里時,單于心裡忽起不安之感,他定睛看去,只見茫茫蒼野,只有零星牛羊覓草而食,人影兒卻不見半個,於是疑竇大生,改變路徑,舍馬邑而取武州。武州尉史為匈奴所得,驚懼下將漢朝的伏擊計劃和盤托出,單于大驚,立即發令撤退。又驚又怕之下,匈奴人總算安然退到了長城之外,可算是有驚無險,君臣單于仰頭看了看頭上湛藍的天空,終於鬆了一口氣:“吾得尉史,乃天也!”於是拜尉史為“天王”。

 
    其實,這一切都在漢朝的監視之下,漢軍追到了長城,也就停下不追了。而負責襲擊匈奴輜重的王恢也擅自罷兵,不敢追擊。武帝對王恢所為非常的失望和生氣。王恢為自己辯解道:“當初約定好了,匈奴兵一入馬邑城,我軍就與之交戰,然後臣所率部隊就襲其輜重,斷其後路,如此才十拿九穩。現在匈奴人沒到馬邑就返身而回,顯然是識破了我們的埋伏,臣的手下只有三萬人,在敵人有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出擊,必定慘敗而回絕無幸理。我知道這樣做回來只是死路一條,但這是為了替陛下保留三萬精兵啊。”王恢所說並非沒有道理,孫子兵法就有所謂“非必取不出眾,非全勝不交兵”。

 
    於是武帝派廷尉審理此案。廷尉認為王恢“觀望曲行避敵,當斬”。王恢於是向當時的丞相武安侯田蚡行賄,請他向武帝求情。精明的田蚡當然不會在這時候觸武帝的黴頭,於是轉而告訴太后,通過太后把話帶給武帝。

 
    武帝聽了暗暗冷笑:主張出擊的是你王恢,如今聽了你的話,發動幾十萬大軍布這個局,即使單于逃脫,但只要你王恢當機立斷,擊其輜重所在,不一定一無所得,至少不會叫匈奴人走得那麼瀟灑;現在不殺你,天下人會怎樣看待朕,看待朝廷?

 
    於是王恢的腦袋落了地,算是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

 
    經馬邑一事,漢匈之間已然撕破了臉皮,基本上再沒有握手言和的可能。剩下的只有一件事:殺!

 
    不過,打仗是要流血的,所以雙方都沒有馬上動手。匈奴人是靠放牧打獵為生,所以他們很多東西都要通過與漢朝“互市”才能得到。在馬邑事件之後,武帝並未取消漢匈互市,而是以此穩住匈奴人。不過,互市帶來的利益對於匈奴人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還不夠塞牙縫的。於是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人突襲上谷郡,燒殺搶掠而回。

 
    武帝決定給匈奴人一個教訓。於是組織了四路萬人騎兵出擊匈奴: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郡;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上次馬邑設伏,漢朝發動了三十萬大軍,這次主動出擊卻只有四萬人馬,難道出去打反而更有把握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要深入敵境的話,糧食補給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出動的人越多,補給的負擔也就越重,別看打仗的只有四萬人馬,但是補給隊伍的人數估計是這個數字的幾倍。兼且這是武帝第一次主動出擊匈奴,帶有試探的性質,所以四萬人並不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