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71章兩千多年前的吃穿住行(第2頁)

    在服飾上,戰國依舊遵循上衣下裳的穿衣習慣。衣是上身所有衣物的總稱,包括袍、襦、衫等。下身所穿為裳,包括貼身所穿的褌和腿上類似套褲的袴。衣裳的質料和形制因等級和身份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上層貴族的服裝多以錦緞、帛、縞、皮和精細的麻布裁製而成,腰間以絲帶墜金玉等物為飾,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禮服。大貴族尤其以穿白裘外套錦衣為耀。

    除了上下身的衣裳,就是頭部和腳上的穿戴了。古人有“衣冠”之說,可見冠在古人心目中是與衣服同樣重要的。戰國人頭上戴的冠有弁、冕、帽、冠、巾等不同稱呼,不同年齡、不同場合須戴不同的冠。春秋戰國雖然“禮崩樂壞”,但也仍然重視“冠禮”。20歲之前,男子頭上只戴巾,20歲時舉行成年禮,即“冠禮”,貴族子弟從此時開始戴冠,貧民子弟則只將巾改成幘。

    履是戰國人對鞋的稱呼,王公貴族的鞋是精美輕巧的皮質鞋和編織精細的麻葛鞋,鞋上往往飾以顏色各異的皮.條或絲穗。襪子在戰國時也成為日常穿戴的衣物,進屋時須將履脫在門外,只穿著襪子進屋。

    戰國時代貴族們擁有的精美首飾和佩飾也表現出這一時期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包括髮飾、耳飾、頸飾、臂飾、指環、腰飾帶鉤、佩玉、金屬工藝裝飾等種類繁多的飾物。

    戰國的耳飾通常是玉玦,有的玉玦十分樸素,素面無紋,有的則雕琢成龍鳳的形象,戰國中山國墓就出土過一件夔龍首黃玉玦。頸飾是原始社會就很流行的裝飾,戰國人仍然保留了佩戴頸飾的傳統。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頸飾中有2串瑪瑙項鍊,分別由222粒和74粒管形瑪瑙組成。玉瑗是一種扁圓的環形臂飾,戰國的玉瑗紋飾漸趨繁複,常見的是縠紋和雲雷紋。

    戰國墓葬中發現了很多衣帶鉤,這些帶鉤材質貴重,工藝相當考究。鉤體呈s形而有不同變化,有的體如螳螂之腹,有的體作琵琶狀,有的為動物之形。帶鉤以金銀、青銅、玉、鐵等為主要材料,上面或鎏金,或鑲嵌寶石。

    玉溫潤而堅硬,色澤美觀而音質清越,是君子品格的象徵,《禮記·玉藻》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戰國的佩玉同樣精美絕倫。1958年河南信陽出土了10件彩繪俑,皆腰懸玉璜、玉璧、彩結、彩環組佩。戰國時期還有各種裝飾性玉佩,如人紋佩、獸紋佩、鳥紋佩、龍紋配等,雕鏤技藝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