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70章藝術的奇葩(第2頁)

    人們在用音樂抒情方面的功力比起今天也毫不遜色。所以,當我們重聽《廣陵散》,重聽《易水歌》,重聽《屈原問渡》的時候,還是會被這些音樂之中所蘊涵的情緒所打動。

    戰國時期,社會體制面臨變革,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整個時期的藝術發展都非常活躍。我們祖先的藝術才華不僅表現在音樂上,他們在繪畫上的成就也非常引人矚目。

    戰國時期,繪畫具有鮮明的裝飾風,從目前已出土的漆畫、帛畫、銅器畫等已經可以看出一些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帛畫《鳳夔美女》於1949年在湖南長沙的戰國楚墓中被發現。《鳳夔美女》寬20釐米,高28釐米,畫在帛上。畫中有一位婦女,雙手前伸,做祈禱狀。她的頭頂有一隻雙翅展開,昂首挺胸的鳳,鳳的左邊是一隻正在與之相搏的夔。這幅畫上有許多曲線的花紋,使整幅圖顯得非常靈動,鳳身上的曲線使它有了振翅飛翔的感覺,而女子衣服上的曲線使她整個人顯得很有動感。

    關於這幅畫有很多解釋。郭沫若認為,鳳是生命和善美的象徵,而夔是死亡和邪惡的象徵,鳳夔相搏是善靈和惡靈的搏鬥,鳳占了上風,這寓意生命終將戰勝死亡,善美終將戰勝邪惡。所以這幅畫的主題是對生命和善美的歌頌。但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幅畫就是一幅“昇仙圖”,它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含義,畫中的女子就是墓主人,而鳳、夔都是神獸,可以自由上天入地,因此應該被看做是魂魄昇天時的駕馭物。

    1973年,在再次發掘戰國楚墓的時候,考古學家又發現了一幅名為《人物御龍》的帛畫。這幅畫的正中是一位手持韁繩、身佩寶劍的男子,他側身直立,駕馭著一條正在向上飛的巨龍。龍的頭部向上高高昂起,身體呈舟形,翹起的龍尾上站著一隻昂首仰天的鶴。人物頭頂上方是一個類似車蓋地東西,上面有三條隨風飄拂的帶子。龍首下方是一尾向前遊動的鯉魚。這幅畫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使用金粉的作品。整幅畫以簡潔流暢的單線條為主,輔以白描和渲染的色彩,技巧非常純熟,行筆也十分流暢,與國畫的特徵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