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70章藝術的奇葩

    戰國時期,音樂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這一時期出土的樂器主要有大型編鐘、鈕鍾、鎛、編磬、笙、竽、琴、箏、瑟、篪、排簫、箜篌、建鼓、懸鼓、有柄鼓、扁鼓、銅鼓、?於、鐸、鉦等,種類多樣,製作精美,性能完備。除了樂器方面的成就外,還出現了很多非常優秀的音樂作品。例如《廣陵散》,另外還有《屈原問渡》、《楚歌》、《幽蘭》、《易水歌》,等等。

    《易水歌》來源於人們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的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燕國的太子丹因畏懼秦國渡過易水,對燕國進犯,遂派壯士荊軻赴秦國刺殺秦王。臨行時,太子丹及其他知情人都到易水邊來為他送行。到了易水邊,祭過路神,荊軻正要上路,他的好友高漸離忽然即興拍打樂器,荊軻和著音樂慷慨而歌。大家聽到他悲涼的歌聲,“皆垂淚涕泣”。荊軻又走上前唱了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首歌就是被後人所廣為流傳的《易水歌》,它是聲調激憤的羽聲。被荊軻的激昂情緒所感染,在場的人都瞪大眼睛,“發盡上指冠”。

    《屈原問渡》曲意出自楚辭中的《漁父》。屈子與漁父一問一答,曲子在綺麗中透著淡淡的悲意。世間滄桑好似都已概括在這簡單的一問一答之中。屈子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屈子又嘆:“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沒有明確回答,而只是告訴他滄浪水清,可以用來洗他的帽纓;滄浪水濁,可以用來洗他的雙足。曲子的寧靜處如漁父,激盪處如屈原,一快一慢,一急一緩,截然不同的態度,自然會是截然不同的人生。屈原滿腹悲壯,最終縱身一躍而下,江面激起幾多浪花,然後慢慢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