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53章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第2頁)

    而廉頗就是趙悼襄王的首要打擊對象。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就在趙國的國力得以恢復,廉頗也下定決心輔佐君王,準備重現趙國的輝煌之時,奸臣郭開出現了。郭開是趙悼襄王身邊的紅人,早在他還沒有登基即位之時,郭開就是他身邊的親信。但是此人卻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才能,只是擅長溜鬚拍馬,是個十足的小人。廉頗的性子就如同白起一般:直來直往,疾惡如仇。二人同朝為官,結仇生怨也就成了在所難免的事情。甚至有一次趙王召開宴會,廉頗當著眾人的面,指責郭開的不是,由此埋下了一條禍根。

    後來在長平之戰中,秦國使了范雎的反間計,言及廉頗與秦私通,消極避戰,秦國懼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奢之子趙括。於是,趙王便準備使用趙括換下廉頗。縱使藺相如和趙括之母都苦苦勸諫,趙王就是不聽。究其原因,除了趙王專橫跋扈,獨斷專行之外,郭開的讒言也是趙王做出這等誤國誤民的決定的重要原因。

    歷來奸臣和昏君總是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的。故《商君書·修權》中說道:“君好法,則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則譭譽之臣在側。”正是由於趙王的昏庸無能,任用奸佞,才讓郭開等人有了可乘之機。

    前人之事後人之師,白起一生,幾乎所向無敵,卻最終敗在了范雎的一番言語之上。今日的廉頗,何嘗不是面對這種危局?這當然不能全然將責任都歸給那些饞臣讒言,如果君王能夠明人克己,不嫉賢妒能,饞臣又怎麼能夠輕易地陷害得了忠臣良將呢?廉頗自趙惠文王開始,緊接著輔助趙孝成王,到現在的趙悼襄王,可謂三朝元老。即使再怎麼愚鈍,也知道自己位高權重、木秀於林,趙王可能會對其生出戒心和嫌隙的。

    果然,趙悼襄王一即位,便更加重用郭開,廉頗很自然地就陷入了君王懼、佞臣恨,朝不保夕的危難環境之中。不久,趙悼襄王便聽信了郭開的勸諫,解除了廉頗的軍事權力,革除了他的一切官職,以樂乘代替廉頗。

    同時,還派遣使者,要求廉頗回到邯鄲待命。廉頗自然知道,自己只要一回去,就很有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義憤之下,廉頗遂率領大軍攻擊樂乘,趙軍人人敬仰廉頗,見主將受辱自然不甘心,於是便產生了同仇敵愾之心。不久,樂乘便支撐不下去了,只能逃回邯鄲。

    此時此刻,擺在廉頗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起兵鬧事,另立新主;要麼改朝換代,自立為王。廉頗能征善戰,威震諸侯,對他而言,要成就君王大業實在是易如反掌。但他一不另立新主,二不自立為王,最終選擇了“奔魏大梁”。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在此之前,便有樂毅奔趙國的先例,廉頗去魏國,就是為了讓趙王能夠覺醒。當初樂毅是燕國的名將,曾經率領大軍大敗東方強國齊國,可惜後來燕國新王即位,對其心生嫌隙,迫使樂毅投奔趙國。後來齊國田單大敗燕軍,燕國國勢危急,最終只能遣使來趙,請樂毅重新出山。

    廉頗就是想通過此舉,讓趙王能夠好好反省自己的過失,繼而重新啟用自己。只可惜,“用賢如轉石,去佞如拔山”(《宋史·劉黻傳》),任用賢才,就像轉石頭一樣容易,剷除佞人,卻像搬山一樣艱難。趙悼襄王剛愎自用,怎麼可能感受得到廉頗的一片良苦用心呢?

    當時廉頗完全可以去比魏國更加強盛的齊國,或者去軍事力量較強的燕國,何以會選擇被白起打得一蹶不振的魏國呢?由此可見,廉頗其實是想通過魏國來抗擊秦軍,所以廉頗最終投向了魏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