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32章戰國最後一位儒學大師荀子(第2頁)

    秦昭襄王直接將自己的心思告知了荀子,因為在他看來,如今自己的地位已經如鐵桶一般牢不可破,而這荀子也不過是個和自己私人身份一樣的一個老人,只是他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為了杜絕他的妄想,秦王說及自己的想法之時,沒有絲毫顧忌和隱瞞。

    於是乎,荀子毫不客氣地爭辯道:“我聽說,古代的先王只要是聖明的,都會崇尚禮儀、實行仁政。而信仰儒家思想的人,正是在效法古代賢達的聖人。通過這種方法,君主可以在思想上感化這個國家的軍民,讓他們順從自己的意志。只要君主恰當地運用這些人,這些人就會不辭辛勞、盡心盡力地為國盡忠、為君主效力;即使君主將他們棄之不用,他們也不會揭竿而起、犯上作亂,反而會仔細思考自己的不足,做一個普通的百姓。因此,無論如何,這些人都是順民,君主對於他們,簡直不需要管制和擔心。這些人即使貧苦窮困、受凍捱餓,也會因為受過禮儀教化而不去偷搶拐騙;即使沒有立錐之地,也會明白事理而維護國家大義。如此,國家哪裡有不強盛的道理呢?”

    荀子為了徹底地打動秦昭襄王,不惜以自己的儒家創始人孔子為例子。

    “當時,魯國有一個奸商名叫沈猶氏,此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奸商,為了能夠花最少的成本,賺更多的錢,此人竟然不惜在早上給羊餵飽了水,再拿到街市中去變賣。”

    “為此,很多人都曾找過他的麻煩,但是每一次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搪塞了過去。許多人對此表示不滿。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改變了那種現狀。”

    “那個人就是孔子,當時孔子即將要擔任魯國司法大臣,這在魯國的政壇而言也許不足為奇,但是在民間則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那時候的孔子,在民間已經很有威望了。他的禮治、仁政等思想,是廣大人民所向往的;他的遵循周禮的社會形態,也是廣大百姓所期待的。所以,在奸商沈猶氏聽說孔子即將上任的消息之後,沒有任何法令的制約,他便不再做欺騙百姓的事情。”

    “無獨有偶,當時的魯國還有一個叫做公慎氏的人,放任自己的妻子淫亂不堪,在聽聞孔子即將上任的消息之後,也馬上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同樣,當時的社會上有很多如慎潰氏那樣的地痞流氓,一知曉孔子到來的消息,便越境逃跑到其他國家去了。孔子一個文人,卻能夠做君王也難以做到的事情,由此可見儒術的強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只是揮手之間的事情罷了。”

    其實,秦昭襄王對於禮治如何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通過禮治能夠讓人民順應自己的統治,維護社會的穩定。於是,他便繼續向荀子問詢,既然孔子做了官,運用儒術能夠讓社會如此的良性發展,那麼如果君主運用儒術,會收到什麼樣的效果呢?

    明王道,述禮樂

    自夏王朝建立以來的4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有三次大革命使得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它們分別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49年的新中國成立。這三大變革使中國歷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秦始皇統一中國並不像其表象一樣,只是個由分到和的過程。其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它結束了領主封建制,創立了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大秦帝國。

    而這一切得以實現的根源在於法治的設立,因為它能夠全面鞏固君權和中央集權的統治。

    戰國是個特殊的時代,它充滿了全面的毀滅與創造、沉淪與輝煌、痛苦和歡樂、死亡和新生。在這裡,時常可以看到思想和利劍爭鋒,雄辯和鬼才爭寵,個性和慾望、激情和理想,都在這裡得到無限的放大。

    強者不相信依靠禮儀可以統一天下,而那些相信的君王國家都先後被滅亡。

    而一旦脫開那個時代,就能發現禮治和法治其實一直在中國的政治思想史上交互爭鬥。反觀中國的政治思想界,一直以來都是歌詠禮治,排擊法治,儒家更成為其中的急先鋒。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其內在根源的,恰如錢穆《湖上閒思錄》上所言:“禮之外面像是等級的,其實卻是平等的。法之外面像是平等的,其實則是等級的。禮是導人走向自由的,而法則是束縛限制人的行為的。禮是一種社會性的,而法則是一種政治性的。禮是由社會上推之於政府的,而法則是由政府而下行之於社會的。法的重要性,在保護人之權利。而禮之重要性,則在導達人之情感。權利是物質上的,而情感則是性靈上的。權利是對峙的,而情感則是交流的,因而禮常是軟性的,而法則常是硬性的。”

    由此而觀之,崇尚法治的國家,下層人民在強權的壓制下更加容易反叛,而使得國家發生巨大的變遷;而禮治則教人安於現狀、不斷改良,恰好中國農業社會的大背景,要求社會能夠穩定,同時也維護了統治者的長遠利益,人民寧願軟性的尚禮,也不肯硬性尚法,從這一點說,當時的儒家代表人物,有一種超脫在現世的思維,並在西漢之後,把這種思維變成了現實可行的統治策略。

    戰國後期的荀子便是一位具備這種超世眼光的大師。只可惜,他的這種超世的思潮,在當時而言是不合時宜的。但是他卻始終不放棄,依舊孜孜不倦地四處遊說。荀子並不知道,他為那些國家帶去的並不是安居樂業和興旺發達,而是在鐵與火的交融之中徹底的毀滅。一個個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