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 作品

第一千零五章:局勢調轉


  大明在邊防策略上,由戰轉守,並不是一天兩天的改變了。

  或者說,這是每個王朝所必經的階段。

  初初立國之時,或許國力凋敝,但是,內政往往清明,開國之君無論是威望,能力還是謀略,都必定是一等一的。

  所以在經過短暫的休養生息之後,往往在邊境戰事上,都要強硬且主動。

  雖然說,也有兩宋這種特殊情況,但是以漢唐為代表的大一統朝代,基本皆是如此。

  至數十年乃至百年後,王朝弊政初現,吏治,民生,稅收,種種問題接踵而至,勢必要將越來越多的精力,花費在內政當中。

  與之相對的,在邊防策略上,由主動進攻到構築防線,也就是理所當然的。

  大明曆洪武,永樂兩朝,數度北征,國力損耗嚴重,至仁宣之事,不得不休養生息,專注內政,由亂轉治,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無暇顧及太過冗長的邊防線,而不得不屢屢內遷。

  所以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便是這個道理。

  雖然這麼說有些不敬,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上皇此次親征,也算是徹底讓大明的邊防策略完成了轉變。

  土木之役後,從國力上而言,數十年內,已經難以再開啟大規模的戰役,與此同時,朝堂群臣也認識到,大明在面對草原部族時,已經不具備絕對的優勢。

  加上軍屯之弊,吏治腐壞,官軍缺編,藩王膨脹,地方動亂以及各種天災人禍的出現,使得朝堂之上,已經有了共識,那就是在邊防之事上,還是以守為主。

  于謙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之前他提議的九邊重鎮策略,雖然遭到了很多朝臣的反對,到最後也未能成行。

  但是,群臣反對的原因,只是覺得靡耗過大,不應在此時大興土木,並非反對於謙的整體思路。

  相反的,九邊重鎮的設想,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還是得到了諸多大臣的認可的。

  身為兵部尚書的于謙,尚且是如此,便可看出朝廷文武在邊防策略上的態度了。

  當然,除此之外,土木之役還給了朝堂群臣一個絕佳的藉口,這也是朱祁鈺雖然‘想’動兵,但是,卻遲遲沒有在朝堂上直接開口表態的原因。

  話未挑明,一切都還有餘地,但是,如果挑明瞭,指定有一大堆大臣把土木之役的殷鑑搬出來,再成就一批諫臣清名。

  這一回更是如此,朱祁鈺還沒開口,就被陳循給堵了個乾淨。

  表面上這番話是說,消息不知真假,需要查明詳情之後再做定奪,但是實際上的意思,就是想要靜觀其變。

  也先之死,對於大明來說,固然是好事,但是,也要分什麼時候,如果說是在當初土木之役時,也先暴猝,那麼自然是雪中送炭。

  可是如今戰事已平,也先已敗,瓦剌元氣大傷,又有韃靼為敵,這個時候,也先的死,當然會給瓦剌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對於大明來說,也只能算是錦上添花之喜而已。

  所以說,在冷靜下來之後,老大人們很快意識到,相比於關心瓦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更重要的,是要抑制住天子可能蠢蠢欲動的心。

  要知道,先前韃靼內亂,喀喇沁部和翁裡郭特部向宣府施壓,已經讓天子有要打一場的苗頭,如今聽說瓦剌同樣發生了變亂,也先身死,指不定會有什麼想法冒出來。

  因此,在陳循說完之後,緊接著,內閣這段時間以來,一直低調的朱閣老也上前道。

  “陛下,臣以為陳尚書所言有理,瓦剌內亂,對我大明來說,自是好事,虜賊相互爭鬥不休,自相損耗,邊境方能安寧,如今彼輩相互征伐,我大明只需靜觀其變便是。”

  “當務之急,還是要妥善解決宣府之事,現如今,喀喇沁部和翁裡郭特部態度已有轉變,將脫脫不花之死,歸咎於阿噶多爾濟和察哈爾部,如此一來,討要說法的理由,便不復存在。”

  “金尚書奏疏當中曾經提及,楊傑主動請纓,言道三日之內,可以勸兩部退兵,如若楊傑真能辦成此事,則宣府之危可解,邊境亦可重歸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