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 作品

第九百五十三章:葉盛(第3頁)

  “朝廷自有制度,陛下自有聖德,言官風聞奏事,即便是直刺君過,陛下亦能聽言納諫。”

  “然而,風聞言事,不代表可以僭越朝廷典制,無視陛下聖旨,陛下若因二人諫奏言辭過激,怒而降謫,自是因言降罪,若因二人所言有錯,怪罪呵斥,亦是因言降罪。”

  “可如今陛下並非因其言事內容降罪,而是因其抗旨不遵,違背典制降罪,如何能說是因言降罪?”

  這番話說的有些繞口。

  但是,意思卻解釋的很清楚。

  說白了,雙方的爭議點,其實就在到底什麼才是因言獲罪的問題上。

  林聰和葉盛認為,張鎣,李錫二人只是上本言事,既沒有冒犯君上,也沒有別的錯誤,無緣無故的降罪貶謫,便是因言獲罪。

  這個言,指的是言事。

  但是,餘儼卻死死的抓著,二人並非是因‘言事’獲罪,而是因‘不按流程言事’獲罪。

  這二者的概念,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一時之間,朝堂上又引起一陣低低的議論聲,顯然,底下的一眾大臣,對於雙方的說法,也各有看法。

  與此同時,沉敬眯了眯眼睛,看著對面面色微沉的葉盛和林聰,也明白了過來。

  這二人不是不知道實際的情況是什麼,他們就是擺明了,想要混淆概念。

  不以言罪人,這是大明長久以來的傳統了,只要能坐實這一點,那麼,自然就能幫張鎣,李錫脫身。

  面對餘儼的分析,林聰看了一眼葉盛,隨後道。

  “為國言事,豈能說是抗旨不遵?”

  說著,他轉過身,對著上首天子拱手道。

  “陛下,言官風聞奏事,乃是本分,臣再諫陛下,不可阻塞言路,當廣納諫言,懇請陛下,準張鎣,李錫二人官復原職。”

  葉盛也道:“臣附議。”

  “陛下,我朝向來廣開言路,科道言事,向來無所不包,若言路阻塞,則民情不能上下通達,恐有大禍,請陛下三思。”

  隨著二人開口,緊隨其後,又有七八個御史閃身出來,紛紛道。

  “臣附議。”

  沉敬在一旁冷眼旁觀著,眼角餘光往旁邊一掃,卻見仍有不少御史站在原地,似乎是在猶豫,心中立刻就明白了過來,現在到底是個什麼情況了。

  這一次,林聰和葉盛,必定是早就串通好了,他們想要的,根本就不是給張鎣,李錫求情。

  他們真正針對的,是天子的改革科道的那道詔旨。

  可以說,降罪張鎣,李錫,是這道詔旨第一次在朝堂上發揮威力,也直接的損害到了言官的權力。

  所以,他們搭救張鎣,李錫,其實就是在對抗這道聖旨,如果說他們成功了,那麼,這道聖旨自然也就廢了。

  正因如此,他們死死的咬著因言獲罪不放,想要挑動其他言官們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經。

  大明朝的言官的確很厲害,但是,厲害的是言官整體,他們匯聚起來的力量,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林聰和葉盛,不可能有操縱整個言官的力量,這個朝堂上,也沒有人能有這種力量。

  天子的這道旨意,的確是讓言官們受到了很多的束縛,但是,就像沉敬所說的,只是限制而已,並沒有堵死他們言事的路。

  只不過自此以後,言官很難在通過之前的手段邀名買直,這對於大多數本分的言官來說,其實並沒有那麼難以接受。

  畢竟,言官的骨頭硬的是有,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跟天子打擂臺。

  所以,如果要發動這些人的力量,林聰和葉盛,就需要找一個,讓他們動起來的理由。

  因言罪人,便是個很好的理由。

  說白了,科道言官,就是靠上奏言事吃飯的,所以如果天子動不動因言罪人的話,那麼,對於這些言官們來說,就等同於堵死了上升的通道。

  這肯定是他們不能接受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沉敬剛剛努力的跟林聰,葉盛解釋,其實並沒有什麼用。

  因為他們打從一開始,就清楚這其中的區別,只不過是故意在混淆而已,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