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月藍冰 作品

第181章 找到幾人 選蔣德璟


  顧橫與龔鼎孳找了一段時間,最終確定以蔣德璟大人為首,陳子壯、倪元璐、顧錫疇、文安之、陳子龍等幾個歷史上忠於大明、很有氣節的人為輔,負責維持朝廷的清廉之風的具體事宜。

  顧橫之所以選擇蔣德璟擔當清廉之風的主要負責人,是因為顧橫知道蔣德璟的一些歷史記載。

  蔣德璟的父親蔣光彥,也是進士出身,官至江山縣知縣,廣東布政司參議,有武功政績,配享**(今泉州)文廟先賢祠,因忤當事,棄職宦場,返鄉歸養。

  蔣德璟從小受到父親耿直性格的影響,為官也很清廉!

  這人有幾點讓顧橫覺得蔣德璟作為肅清朝廷不正之風的主要負責人,還是沒有問題的!

  首先,蔣德璟以拯百姓為已行,這點很重要,也最核心!不以百姓為念,是無法真正用心去做好這件費力不討好的事的!

  據顧橫結合從前瞭解到的歷史記載和現實中讓孟仙舟派人調查到的情況,確定蔣德璟作為封建時代的朝廷要員,他以其與同僚絕然迥異的節操,一直被後世所稱頌。

  蔣德璟體恤民艱,重視農業生產,以拯百姓為已行。

  明朝末年,很多官員只知道從朝廷從百姓那裡要錢到自己手上,貪婪自私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朝廷幕僚,渾渾噩噩,於是農民揭竿而起,崇禎皇帝為了苟延殘喘,以各種名目把負擔轉嫁到百姓身上。

  而蔣德璟提出了不少匡正時弊的建議,如制止佔取民田,鼓勵墾荒,鞏固統治,防止天變,莫如拯百姓。

  這時,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因議增兵十二萬,增餉二百八十萬。

  楊嗣昌提出來的措餉之策有四:論因糧、溢地、事例、驛遞。

  所謂因糧,就是因舊額之糧,量為加派,畝輸糧六合,石折銀八錢,傷地不與,歲得銀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

  所謂溢地,就是民間土田溢原額者,核實輸賦,歲得銀四十萬止;

  所謂驛遞,就是前此郵驛裁省之銀,以二十萬充餉。

  對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