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韋伯 作品

第九十九章 李弘


  “範東主!”諸葛文笑道:“在下有一個問題,還請告知!”

  範長安看了一眼王恩策,顯然這位貴人對於商賈之事所知甚少,只是個門面,真正主事的是旁邊這個諸葛文,笑道:“諸葛兄請問,在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範東主方才說在鹽井裡辛苦活,便是青壯漢子,幹個四五年便不成了,所以才要買些蠻子生口來!可是您方才也說了,各位多的有十來口鹽井,少的也就三四口,這一口鹽井每年又能死幾個人?這麼點奴婢生意,又何須專門跑到成都一趟,這麼麻煩呢?”

  範長安臉色微變,他也沒想到自己方才少說了幾句,便被這諸葛文找出紕漏來,果然是個精細人物,他笑了笑:“諸葛兄方才想必是聽岔了,我方才還有提到鑿井,這才是死傷的大頭,這鹽井比尋常水井要深許多,而且往往要穿透岩層,都是要用人命來填的呀!”說到這裡,他稍微停頓了一下:“也不瞞諸位,這抽滷水、煮鹽、清理鹽井淤積的活計雖然辛苦,但只要多給些工錢,倒也不難僱人來幹,唯有開鑿新井,不但辛苦而且多有死傷,便是加三四倍的工錢來,也僱不來本地人來幹,我等這也是不得已呀!”

  聽範長安唱起苦經,王恩策和諸葛文交換了一下眼色,都露出鄙夷之色來,原來自從前朝隋文帝一統天下來,為了表明與民休息,於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禁榷,通鹽池、鹽井之利與百姓共之,既不行官賣,又免徵鹽稅,實行無稅制,直到唐朝開元初年,玄宗皇帝國用不足重新開徵鹽稅,長達一百三十多年,天下既沒有鹽業專賣,也沒有鹽稅。

  當時距離隋文帝廢除禁榷,與百姓共分鹽利已經有近百年,即便像王恩策這等見識不廣之人也都是知道的。劍南道位於西南內地,與當時最主要的產鹽地河北、山東、江淮和河東都交通不便,井鹽可以說是當地百姓唯一的食鹽來源,做這等生活必需品的壟斷買賣不用交稅還要嘆苦哭窮,著實是不要臉之極。

  範長安可能也感覺到自己有些過分,咳嗽了兩聲道:“王郎君,諸葛兄,其實我等想要開鑿新鹽井也不僅僅是為了一家之利,說句託大的話,只憑家中那幾口鹽井的出息,老夫這家人便是天天錦衣玉食,也花用不盡!”

  “不是為了自家,那又是為了什麼?”王恩策饒有興致的問道。

  “自然是為了劍南道的百姓!”範長安道:“郎君可知道,在西南諸夷中最喜歡的貨物是什麼?”

  “茶?”

  “非也!”範長安搖了搖頭:“吐蕃人喜茶,但六詔之地有本地茶出產,而且人不喝茶也不會死,不吃鹽卻受不了!鹽才是西南諸夷中最喜歡的貨物,只要有了足夠的鹽,不但能易其寶貨珍物,而且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斷吐蕃一臂!”

  “這鹽與斷吐蕃一臂又有什麼關係?”王恩策不解的問道:“難道吐蕃人要吃你們的井鹽不成?”

  範長安笑了笑,解釋了起來。原來吐蕃雖然身處內陸,但卻並不缺鹽,其新近控制的河湟地區有盛產食鹽的鹽湖,古時漢人稱其為羌鹽或者戎鹽,被古代華夏王朝視為鹽中上品。河湟地區所產的食鹽不但足夠供吐蕃人自己食用,還有多餘的供應雲南地區的山區部落,既可以貿易取利,還可以當做控制這些西南部落的商業手段。而對於範長安這些閬中鹽商來說,吐蕃的羌鹽不但是商業競爭對手,還有了國仇的味道。

  “吐蕃之羌鹽產自鹽湖,乃是鹽中上品,非井鹽所能及,但其需從河湟長途跋涉運來,這樣便扯平了!只要能將現有的鹽井擴大兩倍,不三倍,我們,不,大唐的井鹽就一定能擊敗吐蕃的羌鹽,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斷絕吐蕃的鹽利,還能號令西南夷狄為我大唐藩屬,斷吐蕃一臂!”

  王恩策茫然的看了諸葛文一眼,範長安方才說的那些已經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範圍,什麼羌鹽、什麼河湟鹽湖、什麼井鹽打敗羌鹽,什麼六詔之地,對於他來說和酒肆的胡姬沒有什麼區別。諸葛文咳嗽了一聲:“這件事情干係重大,須得再過幾日,小郎君才能給你們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