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韋伯 作品

第三十七章 亡故



 ..

 至於第二條,從秦漢時期開始,古代中國就處於一個谷布本位向銅本位緩慢轉變的過程中,大體來說,大一統時期尤其是較為興盛的中前期,銅本位更佔優勢,而分裂戰亂時期和大一統的晚期,谷布本位更佔優勢。儔

 究其原因,古代中國不但匱乏貴金屬,就連銅礦也不多,為數不多的富銅礦還多半分佈於雲貴、湖南、蒙古、新疆等遠離古代中國核心區域,不利於開發的省份。

 偏偏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和農業又極其發達,其結果就是一旦戰亂結束,大一統恢復,經濟迅速恢復,對足值貨幣的需求就會高速增長,迅速超過官府鑄造的數量,於是就會形成"錢貴貨賤"的現象。

 這種典型的通縮現象在史書中十分常見,寺院、貴族等富人紛紛將足值的貨幣儲藏在地窖裡,而這樣一來就更減少了流通中的貨幣量,反倒更加劇了通縮。這不但會打擊商業和手工業,還會加重農民的負擔(農民必須出售農產品來換取銅錢繳納賦稅),為了解決通縮,古代政府一般會用鑄造劣幣(更大面值的銅幣,在銅錢中加入更多鉛等賤金屬,或者鐵錢)的辦法來人為製造通脹,但其結果往往會造成民間排斥這些新鑄劣幣,改用實物交易。

 這一問題的最後解決是要到明中期,由於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明代中國頭一次被納入世界貿易體系,美洲和日本的金銀礦山產出的海量白銀湧入了當時的中國東南沿海,刺激了當地發達的紡織業、製糖、製茶、陶瓷業,這也就是後來歷史課本里面提到的"資本主義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