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韋伯 作品

第五十二章 韜略下


  “不可!”劉仁軌搖了搖頭:“兵法之道,避實而擊虛也。敵營乃賊之巢穴,賊人新敗之餘,必收拾餘燼,背城借一,上下同仇敵愾,有求死之心,不可當其鋒也!”

  “那應該怎麼做呢?”

  “我在河邊造船立寨,虛張聲勢,做渡河狀。彼集眾於河邊,嚴加防備,後必空虛,而我出別部從上游渡河,抄掠其後,彼見狀必出兵救之,然後我再以大軍渡河,必能破賊!”

  聽到這裡,金法敏已經聽的是目瞪口呆,為劉仁軌的韜略所折服,半響之後他斂衽下拜道:“上國兵法,妙參天機,非海東小國所能及,學生還請以師事之,得授一二!”

  劉仁軌聞言笑了起來:“殿下也曾讀過《漢書》吧?”

  “讀過!”

  “那就先去看看韓彭英盧吳傳吧!”

  “韓彭英盧吳傳?學生記住了!”金法敏趕忙躬身拜謝。

  (劉仁軌這一戰的謀略借鑑的是韓信渡黃河破魏王豹,當時韓信從關中出兵,魏王豹屯紮重兵於黃河的蒲坂渡口,據守河東。韓信便假裝要從蒲坂渡河,實際上卻領偏師用簡易的渡河器材從上游的韓城渡河,襲擊魏都安邑(即運城),魏王豹得知後回師救援,灌嬰則乘機領主力從蒲坂渡河,然後擊敗疲於奔命的魏軍。在這次戰役中,韓信巧妙的運用假情報和隱蔽迂迴的戰術,克服了地理上的巨大障礙,避實擊虛,調動敵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韋伯這裡想多說幾句,很多歷史穿越文噴儒生,認為他們不懂軍事云云,耽誤中國發展。其實這是一種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歪曲,諸子百家基本都誕生於春秋中後期,戰國初期。在那樣一個禮樂崩壞,戰事頻發的時代裡,任何學說如果不能富國強兵,救亡圖存都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儒家也不例外。像《左傳》、《漢書》、《周禮》、《禮記》、《儀禮》的經學史書中就有大量的兵制、政制、戰史、地理志、組織學內容,然後與兵法書籍相互結合,一個受過完整士大夫教育的貴族青年,必然也受過相當的軍事教育。所以像諸葛亮、曹操、袁紹以及本書中的劉仁軌,都是上馬能治軍打仗,下馬即可治民。只是宋代以後科舉制度日漸發達,為了考試的標準化和公平性,考試內容也漸漸狹窄和形式化,那些與軍事相關的內容也漸漸被剔除出去,最後變成了純粹的文字遊戲。但這並不意味著當時的士大夫不懂軍事,因為考試歸考試,實踐歸實踐,大部分士大夫在取得功名之後,都會花費時間去學習所需的知識,比如《讀史輿方紀要》等書籍便是如此。甚至一些考不上功名的儒生也能利用所學的知識用於軍事,比如太平天國的軍制就是來自《周禮》,明清兩代繼承遇到外敵一般都是由有功名的鄉紳組織團練自保。)筆趣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