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夕遙 作品

第七卷馬鳴風蕭蕭,少年正揚刀 第二百一十一章 渤海興兵


晉歷崇安四年春,大晉北方渤海勢力——大將軍,渤海侯,渤海州牧沈濟舟(沈濟舟大將軍位,於晉崇安二年夏再次恢復)經過數年的厲兵秣馬,此時早已兵強馬壯,刀眀甲亮。其麾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北方渤海最高權利擁有者沈濟舟按捺不住爭霸的雄心,終於豎起了清君側,誅蕭賊的大旗,以勤王助天的名義,親自提大軍三十萬南下,兵鋒直抵灞水上游大晉丞相蕭元徹的勢力邊界,欲與蕭元徹一戰而定北方大勢,大有不死不休之勢。

沈濟舟初發兵之時,麾下有主要謀臣四員,為將兵長史審正南、領軍長史郭塗、軍師祭酒田翰文、別駕司馬祖達授。

關於其主公此次出兵,卻分為了兩個不同派系。以兩位長史為首,主張立即興兵,一戰而北方可定;另一派以祭酒田翰文、別駕司馬祖達授為首,主張不宜此時出兵,極力反對開兵見仗。

於是整個沈濟舟的陣營,從一開始便分化為主出兵和主按兵不動兩方陣營。

兩方陣營以自己各兩位沈氏舉足若輕的謀臣為首,鼓動搖唇,各說其理,一時間喧囂塵上,爭執不下,兩個派系更勢若水火。

大將軍沈濟舟眼看大軍出征在即,為使上下齊心,爭取畢其功於一役,一戰定鼎,故而在宣佈征伐蕭元徹之前,專門主持召開了戰前軍事會議。

沈濟舟原本想要居中調停,對兩個不同陣營皆勉勵幾句,好使他們摒棄爭議,同心扶保自己,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

卻未曾想,這兩派四人竟當著他堂堂大將軍的面,爭了個面紅耳赤,各不相讓。吵吵嚷嚷的讓沈濟舟頓時心亂如麻,頭大如鬥。

主戰一派的審正南和郭塗,其理赫赫,擲地有聲,所持論調大概有以下其三:

一者,渤海數年厲兵秣馬,如今兵鋒錢糧皆最盛之時,又值春回大地,乃是大戰的良機,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不若正趁時機,發兵討蕭,一戰全功;

二者,天下苦蕭久矣,此時出兵,清君側,誅蕭賊,名正言順,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而不在蕭也,為何要坐失良機;

三者,蕭元徹雖也籌謀已久,但勢力遠遜於渤海,正所謂先下手為強,為何不逼蕭元徹與渤海開戰,倉促之間,蕭元徹即便應戰,也必然兵力。錢糧捉襟見肘,再有天下向大勢者助力,何愁不能破蕭也!

反觀主按兵不動一派的田翰文和祖達授,也不甘示弱,據理力爭,所持論調大概亦有以下其三 :

一者,蕭元徹非一時倉促,自北方局勢漸朗,便開始對渤海暗中籌劃,此時早已各處城防堅固,防禦亦完備,若想一戰而敗之,怕是痴人說夢。戰場瞬息萬變,一旦雙方拉鋸,卻是變數頗大,因此此時開戰,勝負難料;

二者,大將軍沈濟舟除了渤海州之外,更坐擁天下二十八州之青、燕、冀三州,加上渤海,四州之地。疆域遼闊,人戶興旺,錢糧若不大動干戈,可保三世源源不絕也,而蕭元徹不過只有充、灞兩州,和狹小的龍臺京畿方圓,無論從疆域、人戶、財力、糧食各方面,均遠不如渤海,既然其凋敝如此,為何要一戰而定之,不如久戰襲擾,令其自己陷入久戰疲敝的泥潭之中,以蕭元徹的實力,不久必自亂之,到時大將軍亦可不費吹灰之力,北方可定也。何必反其道而求全力決戰?

三者,渤海雖高舉清君側,誅蕭賊之旗,但天子無明詔,這所謂的義旗不過是為了與蕭元徹開戰而找的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若是實際細究起來,完全不能使天下信服也,反觀蕭元徹卻是始終手握天子劉端這展正統大旗,標榜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義舉也。若悍然對蕭元徹發動戰爭,則有違正統大義,蕭元徹持天子劍,大可昭告天下,奉旨討賊,天下局勢則頃刻扭轉,沈蕭兩家在大義這點上,高下立判。戰爭極有可能對渤海越發不利。

兩家皆言辭鑿鑿,各說各的理,爭了個天昏地暗,也沒有將對方說服。

沈濟舟想要一手託兩家,居中調停卻實難也,眼下看來,這兩派之間不生大嫌隙,便是最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