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830章 全球沸騰的年代(八)(第2頁)

  “總書記,我將竭盡全力執行您的安排。”基洛夫心情沉重的答道。

  見到基洛夫服軟,斯大林的怒氣也消散了不少,他語氣沉重的問道:“基洛夫,你是不是認為紅軍無法擊敗德軍。”

  基洛夫當即表示否定,“不,我認為勝利必然屬於我們!”

  “那麼你是不是認為,我們在邊境上無法擊敗德軍?”斯大林又問道。

  基洛夫這次說不出話來。從個人期望來說,基洛夫當然期待蘇聯紅軍能夠在邊境砍瓜切菜的解決德軍。可當下面對的是現實,並非個人期待。基洛夫認為自己不懂軍事,沒辦法做出判斷。

  眼見斯大林盯著自己,基洛夫只能答道:“總書記,我認為紅軍領導層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斯大林對這個回答有點意外,他最初認為基洛夫會堅持己見。既然基洛夫放棄了他的堅持,斯大林也沒有再強硬下去,他對基洛夫說道:“基洛夫,你去一趟中亞,看看那邊的工廠生產情況如何。”

  基洛夫並不覺得這是發配,他立刻答道:“總書記,我現在就準備出發。”

  看著基洛夫的背影,斯大林心中念頭複雜。此時讓基洛夫去烏拉爾山以東的工業區,的確是剝奪了基洛夫在中央的發言權。不過此時能讓斯大林放心的人選中,基洛夫是最佳人選。如果是其他人,斯大林也不清楚那些人能搞出些啥來。而基洛夫去烏拉爾山以東的工業區,靠著他的地位與影響力,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問題。

  5月31日,西方面軍在邊境交戰進程中,堅守既設陣地,實施反衝擊和反突擊,以阻止德國法西斯軍隊向蘇境縱深推進。但是,在德軍優勢兵力突擊下是真的頂不住了。西方面軍司令部強烈向斯大林提出撤退請求。本以為斯大林會拒絕,卻沒想到斯大林竟然有條件的同意了。

  這個條件就是西方軍可以放棄明斯克和明斯克築壘地域,但是西方面軍必須在明斯克以西繼續抵抗,不能繼續撤退。

  西方面軍只覺得如蒙大赦,立刻執行了撤退命令。就在德軍對西方面軍的包圍完成之前,西方面軍向北方撤退。在撤退過程中,擋住了包抄後路的德軍,確保了西方面軍撤退的通道。

  在德國這邊,希特勒得知德軍沒能圍殲蘇聯西方面軍的報告,確忍住了憤怒的爆發。戰爭打到現在,前線戰況的確令希特勒感受到了蘇聯的實力。德軍的裝備已經得到了提升,但是面對蘇聯的t34坦克,德國4號坦克的50毫米炮頂多能從側後方擊穿蘇聯t34坦克的裝甲。只有裝備了75炮的虎式坦克才能勉強擊穿t34坦克的正面裝甲。

  而且蘇聯紅軍還有kv重型坦克。這種坦克的裝甲之厚,超出想象。在巴巴羅薩計劃發動後的第2天,kv坦克即在立陶宛境內和德軍坦克發生激戰。德軍為了解決這一輛kv2坦克,損失了6輛卡車,12門火炮,4輛坦克,一門88毫米炮。

  當德軍認為kv2坦克已經完蛋,前去檢查戰果的時候,發現6枚88毫米炮彈只有2枚擊穿了kv2的裝甲,另外確認到7個很淺的凹坑,這是50毫米炮彈留下的,而37毫米炮彈連一個坑都沒有留下。正當德軍檢查完畢登上kv-2時,坦克炮塔開始旋轉。結果德國兵不得不跟著炮塔一起跑,以免被機槍射中。最後,德軍工兵撬開了kv-2炮塔艙蓋,投入幾個手榴彈殺死了乘員,才結束戰鬥

  雖然事後德軍的報告中認為,kv重型坦克機動性極差,並不適合野戰。希特勒也認同這個看法,但是蘇聯在坦克生產上的優勢令希特勒心情變得很糟糕,蘇聯在未來可以生產出更強的坦克投入戰爭。德軍的優勢完全有可能會被蘇聯一點點的消磨乾淨。

  但好消息也不是沒有。海德里希以驚人的組織能力,派遣了大量勞工與技術工人,開始接管蘇聯佔領的波蘭境內的鐵路,開始全面修復。經過10天的工作,竟然修復了200多公里的鐵路,讓一部分運輸物資的火車能夠開到德軍的後方陣地附近,德軍的卡車順利的將物資運送到前線。

  而且美國方面已經在對蘇聯宣戰方面放鬆了一些,美國國務卿赫爾表示,如果德國能夠拿出足夠的證據,美國的確可以考慮根據情況,決定對蘇聯開戰。

  在這件事上,希特勒覺得美國看到了亞洲聯軍對外發表的公告,認為蘇聯完全有可能加入亞洲聯軍。到了那個時候,美國必須對蘇聯宣戰。一旦美國對蘇聯宣戰,就意味著蘇聯再沒有可能與美國聯手改變世界秩序。德國解決了歐洲的戰略危機。如果美國對蘇聯宣戰,德國就可以要求獲得更多的美國技術,加快兩國合作。

  何銳的看法與希特勒差不多。美國國內反蘇勢力本就強烈,即便是羅斯福也沒辦法立刻扭轉。反正何銳已經在戰爭爆發前對蘇聯提出了建議,此時蘇聯國內肯定不會感激何銳。但是蘇聯國內會很嚴肅的考慮加入亞洲同盟的可能。因為這件事能夠證明中國對蘇聯的友好態度,降低蘇聯國內民族主義者對中國的擔憂。

  當然,蘇聯也可以選擇單獨與法西斯集團作戰。如果蘇聯這麼選擇,並且真的能做到的話,何銳也樂見這樣的局面。蘇聯自己頂住了,中國就不用花費巨資去支援蘇聯。這些錢可都是通過中國人民的辛苦勞動賦予的價值,能少花些自然更好。

  此時何銳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印度洋周邊。何銳提出的世界新秩序中,其貿易基礎是中國元並不實行金本位。中國元只是一張紙,或者是一些記賬上的數字。給與紙張或者數字賦值的是各國人民的勞動。

  在戰前的經濟危機時期,中國最強勁的生產部門是造船業。造船業拉動了一系列的產業,維持了數百萬的就業崗位,同樣製造出了數千萬噸噸位的船舶。之前那些船舶讓中國國內航線徹底飽和,戰爭一開始,這些船立刻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