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442章 中英經濟與中英戰爭(二)(第2頁)


“我們增加了今年的棉花種植面積。至於產量,就要看今年的成果。”古拉耶夫給了莫里循一個明確的回答。

蘇聯人在很多事情上的確糙的很,莫里循覺得以這個回答來看,大概是不用指望蘇聯出口到中國的棉花會有什麼飛躍性增長。

既然如此,就要進行下一個方向性的問題,“古拉耶夫同志,我們希望能夠加大中蘇在工業領域的合作。這種合作可以更多的體現在機械零件的貿易上。”

古拉耶夫不由得坐直了腰桿,這是他之前沒想到的。蘇聯在1922年正式建國,何銳統一中國是在1923年。今年不過是1926年,雙方的貿易到現在為止基本上是蘇聯的礦產資源,換中國的輕工業品,以及溫帶與亞熱帶特產。聽莫里循提到了工業品貿易,這雖然很好,卻也是蘇聯現階段沒有真正考慮過的領域。

腦海裡想象著斯大林同志可能對這個建議評價,古拉耶夫最終決定進行討論,“莫里循同志,你認為有哪些工業領域可以合作。”

得到了正面回應,莫里循信心增加了一些,“我認為所有工業領域都可以進行合作。包括成套與不成套技術設備製造的領域。”

“你是要我們共同研發麼?”古拉耶夫問。

“如果蘇聯方面願意提供你們掌握的重工業技術,我們中國可以自行在其上進行研發。”莫里循刻意強調了不需要蘇聯投入資源。作為英國人,莫里循非常能理解蘇聯對歐洲的想往。雖然從戰略角度上,歐洲是蘇聯的敵人。但是從沙俄彼得開始,俄國就一直從歐洲引進技術。數百年下來,俄國已經形成了一種心態。歐洲的技術設備的確更加先進。

在過去的數次談判中,莫里循能夠確定這種心態在蘇聯也沒有消退。所以蘇聯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心態,當蘇聯科學家自行研究開發的技術的時候,他們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一旦商議與中國合作開發技術,蘇聯方面就有種完全沒理由的牴觸,認為這種合作不可能得出超過歐洲的技術。

既然蘇聯這麼彆扭,莫里循索性也不考慮拉蘇聯一起投資。只是希望蘇聯提供他們擁有的技術。中國科學界在科研方面就很有信心,尤其是在中國藥品以及一部分化工領域獲得了領先世界的成果後,工業領域的信心更充足了不少。

就如莫里循所料,聽聞自己不用掏錢,蘇聯商貿委員古拉耶夫情緒穩定了許多。開發新技術有很大風險,很容易血本無歸。蘇聯是在慘烈的內戰後才得以建國,到現在為止建國不過4年,哪裡有那麼多資金可以用來浪費。如果中國方面肯投資,蘇聯也不是不可以把一些技術拿出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