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睡到下午醒 作品

第四百二十五章:眾女爭鋒,真正的修羅場(四千字,二合一章節)



 (四千字,二合一章節)

 張機回朝,嬴政決意出城三十里相迎。

 朝議上,御史大夫王綰也壓制著御史們,並且帶頭表示了同意。

 自從嬴政御駕親征,親赴函谷關前線坐鎮重創合縱聯軍後,嬴政的威嚴便日益深重。

 秦人以武立國,又推行軍功爵制,自然是重視軍功的,所以自秦惠文王以來,歷代秦王若要服眾,自然也要在這方面能服眾。而除了守孝一年後僅僅在位三月便撒手人寰外,就連僅僅在位三年的秦莊襄王都有攻滅東周公國的拓土之功,從而穩定了他的王位。

 所以,無論是百姓還是群臣,都對這位年輕的君王由衷的認可。

 不過認可歸認可,許多御史依舊不是很贊同用如此盛大的禮儀迎接張機。

 納地效璽罷了,韓王安又不是第一次對秦國納地效璽了,十餘年前,他還是和魏王圉親自來咸陽,向昭襄王納地效璽的,所以納地效璽對於秦國來說已經沒有那麼新奇了。

 但王綰親自壓住了這些御史們的反對聲。

 倒不是畏懼嬴政日益強盛的威嚴,也不是擔憂得罪張機,而是這件事的確值得出城三十里相迎。

 看上去,似乎張機只是拿下了南陽之地,讓韓國納地效璽,順便還不告而戰,調動羅網幫助韓王安平定內亂,若是嬴政以功過相抵為由不加賞賜,也無可指摘。

 但還有那十三萬金呢!

 那可是實打實的戰利品!

 沒見到治粟內史這幾日都變大方了麼?朝中和地方各部的撥款請求,但凡是合理的都很快批准了。

 為了修關中渠,又在函谷關外打了一仗,是切切實實將秦國的國庫耗得一乾二淨了,治粟內史整日哭窮,各部也因為各項款項經費的申請被駁回而出現了一定的困難。

 而且這還不是暫時的事情。

 關中渠還有大約半月便可修鑿完成,屆時便可灌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今年必然能令關中收穫一個大豐收。

 但那也是要等到秋日才能得到關中渠帶來的第一筆收益,秦國依舊要繼續勒緊褲腰帶。

 張機這十三萬金,算是徹底解決了朝堂的燃眉之急,只要不鋪張浪費絕對夠用到秋季。也就是他們御史府沒有什麼經費需求,但朝中其他各部官員大多都因此而感謝張機,這時候上去彈劾,不僅不佔理,還容易被被群毆。

 說白了,御史府就是個清水衙門,也難立功,缺乏上升空間。

 王綰要不是因為呂不韋依舊擔任著相邦一職,並且這些年來也沒有將相邦按照以往制度設立左右二相,否則也不會留在御史大夫這個既缺乏上升空間,又吃力不討好的位置上。

 而也因此,御史們才喜歡彈劾別人,一來也是盡忠盡責,二來也是想立功高升,朝堂群臣也知道御史府的不容易,大多不會和御史們計較,但不佔理的事情強行彈劾,這就說不過去了。

 當然,還有一個比起這十三萬金更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韓國徹底廢了。

 韓王安的威嚴蕩然無存,全靠張機這個女婿支撐,而國內又沒有了大將,姬無夜被斬殺,白亦非隨同其母雪衣侯入秦,劉意戰死在韓王宮,只剩下一個李開。

 而且,張機還留了些夜幕殘黨和流沙爭鬥,韓國接下來一段時間定然是內亂不休,朝政混亂。

 嬴政曾向王齮、王翦和蒙驁三人徵詢,若伐韓,需要多少人馬。

 三人給出的答案空前的一致,偏將十萬人,彈指可滅。

 “十萬人足矣?”

 嬴政有些難以置信,好歹也是一方諸侯,韓國好歹還有一百多萬的人口,數十座城池,也不至於如此輕易滅國吧?

 “咳,王上,實際上若是單純滅韓,三萬人足矣。”楊端和指著輿圖上韓國的土地,苦笑一聲,“但如今韓國匪患遍地,夜幕殘黨落草為寇,要清理匪患,又要駐軍防止楚、魏、趙三國趁亂搶奪城邑,才需要十萬人。”

 嬴政呆愣地看向自己的三位上將軍,似乎是希望通過他們的口來驗證一下楊端和所說的話。

 但不僅是擅長野戰的王齮和擅長攻城的蒙驁認可,就連用兵最為穩重的王翦,也點頭認可了楊端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