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回東京

 三日之後,大軍浩浩蕩蕩離開了廬州城。

 接著北上壽州停留了兩天,等原本駐紮在淮西各州的禁軍匯聚過來後,這才開始正式返程。

 此刻已經是初秋天氣,雖然午裡炎熱,但早晚已見微涼,路上曉行夜宿,不過多久,便已經進入到京畿地界。

 趙檉七萬兵馬出,十幾萬兵馬回,不但收攏了鄧洵武部的殘軍,更是將投降王慶的禁軍,並其他的部分降軍帶回。

 這部分降軍,趙檉大抵撿身姿雄壯,根底清白,流民出身的收納過來,打算回東京後編入廂軍之中。

 沿途之上旌旗招展,秋毫無犯。

 百姓都知是當朝二大王平反淮西,凱旋而歸,便是遠遠觀看,有膽大的指指點點,小聲議論。

 不過進入京畿之後,這種情況變得熱烈起來,穿插開封府屬縣之時,百姓也更多,呼喊之聲不斷,大多都是歌功頌德。

 趙檉在馬上看到這種情景,不由皺了皺眉。

 百姓愛戴,自是好事,但京畿道距離東京太近,難免會被有心人記下,然後去給道君皇帝打小報告。

 想到此處,他不由回頭看了一眼後面的蔣猷。

 原本蔣猷是坐車的,但進入京畿後說什麼都要下車騎馬,這時正和鄧洵武、王襄等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

 鄧洵武和王襄這時都沒什麼精神,不停唉聲嘆氣,他二人只想著回朝後如何請罪,倒沒太在意百姓的呼喊,蔣猷則不同,不時地望向四處,將那些喧鬧中的讚譽之詞都聽在心裡。

 只是他並沒有露出什麼特殊表情,始終一副嚴肅中略帶歡喜的模樣,極符合當下凱旋歸來的情境。

 趙檉回頭看向他,蔣猷立刻在馬上微微欠身,道:“王爺有何吩咐?”

 趙檉笑著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京畿道上這時風光不錯,過了開封幾處屬縣,官道兩旁,便能看見麥田。

 開封多水,京畿的田地歷來收成都不錯,雖然這幾年來各地田土兼併愈發嚴重,但相比之下開封府四周要稍好一些。

 畢竟京畿本土是不能出現流民的,一但京畿本土出現流民,哪怕朝廷對土地之事從來都睜隻眼閉隻眼,也肯定會干預過問。

 大宋在應對土地兼併的事情上,與其他朝代不太一樣。

 對於這種嚴重動搖國基根本之事,大宋朝廷歷來忽視,不說放任自流,也是坐視不理。

 這也造成了有宋一朝,造反起義不斷,高居歷朝歷代榜首。

 大宋朝廷對土地兼併熟視無睹,沒有制止的反應態度,無外乎兩個原因。

 而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其他官員也紛紛效仿,到後來就是楊戩等宦官也都開始巧取豪奪,已經成為一種聚斂財富的手段。

 貴族階層勢力龐大,到這個時候再想要制止必然引起強烈的反彈,隨著大宋國勢漸重,貴族階層勢力根深蒂固,已經沒有力量去全面制止這種行為了。

 而大宋朝廷又鼓勵開墾荒地,在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還是有不少農民去開荒的,也讓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得以被發現使用,反而刺激得糧食產量大大增高。

 同時大宋朝廷大力發展製造業、紡織業,促進了這些行業的發展,緩解了土地的問題,這其實算是大宋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

 不過,這個國策的推行是必須要依賴於國土範圍內有大量荒地。而大宋雖然人口多,其實在建國初時荒地還是不少的,也剛好符合這一點。

 縱觀歷朝歷代,土地一直是國家賴以生存的根本。為了維護、鞏固朝廷統治,穩定民間的秩序,各朝代的當權者都會使用各種手段來抑制土地兼併的現象,但是,宋朝卻是無視這一現象,去發展紡織製造商貿等行業,用這些去緩解土地兼併帶來的矛盾,刺激經濟繁榮。

 但趙檉心裡知道,這種發展其實是畸形的,是飲鴆止渴!

 一切都還是建立在必須有荒可開,有商可營的情況之下。

 為什麼每年都有那麼多流民到處亂竄,就是荒地已經越來越少,而且有些即便開出來,過不了多久再次被人吞併,這種情況多了,漸漸的便沒人願意開荒,開了也是給官人老爺們做嫁衣,最後都不是自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