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兵事

 季節一天天深下去,轉眼又是半個月過去,其間下了一場雪,盧俊義也來到了東京。

 將盧俊義安置好之後,趙檉便開始準備練兵事宜。

 不但練兵,還要練習兵法。

 孟德新書未必是一等一的兵書,眼下大宋傳抄的兵書也不少,並不一定比孟德新書差,也許還要強也說不定,尋常百姓雖然不好看到,但軍中將領和官員之間還是常見的。

 趙檉重視孟德新書的原因,不是認為它一定會比別的書強,而是因為世人不知。

 當今世上流傳的兵法,沒有哪本是真正的秘密,只要宋國有的,遼國基本也會有,西夏也差不多,女真也可能。

 大家都熟悉的,知道的,別管學的好不好,總能相互對照推演,威力和作用自然下降了幾成。

 雖然說一個師傅教出倆徒弟,也有強有弱,但套路都被對方熟知,那比拼的就不單是各種招數,還有根基和底蘊。

 如此一來,兵書的用途除了基本的行軍掌軍之法外,其它作用便會大大降低。

 而孟德新書不同,唐末時就失傳了,經過五代春秋亂世,如今世上沒幾人瞭解這套兵書的戰略戰術,這才是最大的優勢。

 孟德兵書十四篇,除了

 這兩篇和總綱趙檉都傳給了張憲,就在前幾日趙檉又傳給了他

 這三篇兵書已經夠張憲吃一陣子,但是哪怕就算理解了,不去實際操作,卻始終只是腦袋裡的“理論”,沒有演化成真正的本領。

 因為理論可能沒錯,但人有時卻會出錯,人在使用理論的時候,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好比積累經驗一般。

 練一種武藝,招式套路就在那放著,但哪怕你看拳譜一百遍,

 兵書戰策大抵也是此道理,戰場上的不去說,戰場瞬息萬變,要隨機而動,不能生搬硬套,但上戰場之前的準備卻是能夠演練的。

 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所謂知己知彼,做這些事情就是準備,就是要做到知己。

 所以練兵不僅練的是兵,更是練將,練帥!

 當然趙檉也想過要練練君,畢竟臨篇裡需要做準備的不但有帥更有君,可這也只能當成玩笑想想罷了,道君皇帝雖然好大喜功,可對真正的戰事卻一點不感興趣,甚至有還些厭惡,他想要的只是結果。

 如今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各番頭的軍隊,和一年多前比起來,都有了很大變化。

 力量,速度,精氣神都比一年多前要強上許多,這是訓練的結果。

 倘若眼下對上殿前司下面的軍隊,不說百分百打贏,也至少有九十的把握。

 但,還是上不得戰場,因為無論怎麼操練,真正的膽量卻是操練不出來的。

 想要膽子大悍不畏死,其實除了天生的,要麼或有信念,要麼或在兵火裡錘鍊,剩下就只有像明教弟子那樣,相信死了也會被明尊救出,升入明界,那自然便不怎麼怕死。

 這次趙檉操練步軍,自家和譚真各帶一支隊伍,張憲為他副手,盧俊義為譚真副手。

 他帶的是神衛左廂,譚真帶的是虎翼軍,便在黃河邊對峙練了起來。

 一切全都按照真正的戰爭之前準備,營寨直接對立扎下,其間各種動員準備一樣不少,甚至兩邊還像模像樣地寫信,派使者交遞過去。

 涉及到軍餉補給輜重等實際的東西,全都用其它代替,總之是將戰前的一整套程序全都做完。

 然後斥候刺探,探馬回報,先鋒官繞著黃河行兵,接著獨立扎營,繼續斥候刺探,回報營寨,回報帥帳。

 帥帳之內,趙檉看著地圖問張憲:“記住多少?”

 從頭到尾的事宜,都是張憲定下來的,也是張憲傳遞下去的,甚至也是張憲前去監督完成的,趙檉只是坐鎮,冷眼旁觀這一切。

 “王爺,記得差不多,果然有些事情真正做起來和書上的不一樣。”張憲思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