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修狗 作品

第6章:壯丁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件爆發,至此展開了長達八年抗日戰場。如果精細的算,其實抗日戰爭是十四年,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開始,到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結束。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苦難而偉大的反對侵略的戰爭。

    而淞滬抗戰,則是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

    時間回到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地點滬上。

    滬上,在當時是遠東著名的國際大都市,人口三百萬,有五十多個國家的僑民在這裡定居,定居者中,日本人是最多的,佔滬上的外國人一半以上,他們主要聚集在滬上HK區的公共租界和越界築路地帶,因此,虹口一帶又被稱為‘小東京’。

    這一天對於滬上絕對是喜慶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是滬上市政府成立十週年。

    然後就在這一天晚上,日軍在北平郊外的盧溝橋發動事變,接著炮轟宛平城,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

    在‘盧溝橋事變’爆發的七月,日本海軍陸戰隊在滬上虹口的各個交通要地增加兵力,構築工事,日夜進行演習,搞得人心惶惶。長江沿岸的日本僑民開始撤離,居住在滬上華界的中國百姓也紛紛進入租界躲避。

    滬上已是風雨欲來。

    有意思的是,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便在滬上駐紮了一支海軍陸戰隊,他們經常以各種理由挑起事端,實際上從這個時候,日本的狼子野心已經暴露出來。

    一九三二年,日本海軍在滬上製造了一二八事變,兵分三路突襲閘北地區。當時的滬上有國軍部隊,是十九路軍,十九路軍奮起反抗,誓死保衛滬上。滬上戰場危及首都建鄴,於是光頭派出中央軍第五軍開赴淞滬戰場,支援十九路軍。

    一二八事變以國軍勝利結束,當時主要以十九路軍和第五軍的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這兩支部隊,日軍三次增兵,四易其帥,最高峰是十萬部隊,出動了幾百架飛機,甚至出動了一艘航空母艦。

    但在後續簽訂的《淞滬停戰協議》中卻規定,滬上劃為非武裝區,日軍返回虹口等地的戰前防區,而中國軍隊卻要撤出滬上,不得在滬上駐防。

    隨著七七事變開始,北平、天津接連淪陷,日本陸軍向南口及沿線的長城要隘進犯,意圖沿著津浦、平漢、平綏三線迅速推進,向中國內地大舉進攻。

    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國GC黨向全國發表通電: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提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中國的出路。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是紅黨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一貫的主張。

    七月十五日,光頭在廬山發表講話。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八月份的中原,烈陽形成的熱浪撲灑在黃土大地上,宛如一口巨大的烘爐,形成的熱浪扭曲了視線。

    山脊背陽的溝溝坎坎裡,十餘個骨瘦如柴,衣衫襤褸的村家農民坐在地上,身上有一根長繩子綁著,其中有一個大個靠坐在石頭上,忽然倒在地上,兩眼翻白,嘴唇乾裂。

    隊伍一下子騷亂起來。

    “長官,給這娃子一點水喝喝唄,要不哩都死球了。”

    坐在大個旁邊的是一個四十多歲,身子瘦的皮包著骨頭,皮膚黝黑,頭髮髒兮兮的捲曲著,粗布的馬甲佈滿針線縫補的補丁,說話帶著一口濃重的豫腔。

    隊伍十個人,都由繩子綁著,押送他們的是國軍的接兵單位,五個面色蠟黃,揹著槍的士兵,穿著草綠色的軍服,為首的軍官帶著頭盔,胸前白色布條是胸標,上邊寫著軍銜。

    “死球算了,管老子啥事兒。”接兵單位的長官走上前,用腳踢了踢躺在地上的大個,滿不在乎的說道。

    他們此行是徵兵,說是去徵兵,實際上就是去接壯丁。這些壯丁都是即將送到戰場上,去前線阻擋日軍的炮灰,生死又跟他們有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