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悶蛋的夢 作品

第237章 郎中夜歸,聽見繼母房裡傳來驢叫聲,看到真相差點嚇癱

    李家村有一個李郎中,他醫術高明,而且收費便宜,因此十里八鄉的人們都願意找他看病。



    李郎中原本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但在幾年前,妻子馬氏意外離世,撇下父子二人相依為命。



    李郎中的兒子叫李大寶,馬氏去世的時候他才三歲,李郎中又當爹又當娘地拉扯著他,好心的鄰居見到父子倆日子艱難,也會伸出援助之手。



    如今幾年過去了,李大寶已經七歲了,李郎中再出去看病也就放心多了,早上的時候烙幾張餅,夠李大寶吃一天的。



    若出去時間長,李郎中也會帶著他一起去,李大寶腦子好使,動手能力強,小小年紀就能給父親打下手了。



    李郎中見兒子有天賦,就開始教他認識各種草藥,還教他識字,李大寶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單獨出診看病了。



    郎中這一行是年紀越大越吃香,雖然李大寶的醫術並不差,可很多人嫌棄他太年輕,沒經驗,還是願意找李郎中看病。



    李郎中為了證明兒子的本事,就不去出診,只在家裡坐診,那些行動不便的病人家屬沒有辦法,只能請李大寶去診病。



    李郎中也是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才這樣做的,畢竟醫者仁心,他是不會拿患者的生命開玩笑的。



    李郎中白天忙著給人看病,日子倒也過得充實,到了夜深人靜之時就會想起離世的妻子,也許人就是這樣,年紀越大越懷舊!



    李大寶經常出去給人看病,他總是擔心父親一人在家裡太忙,吃不好睡不好,就勸說父親找個老伴,也好給他做飯,洗衣。



    李郎中說道:“年輕時都沒找,如今一把年紀了,還找她幹啥,一個人過得也習慣了。”



    李大寶說道:“以前我小,你不找是怕我受委屈,如今我已經長大了,你也該為自己活了,找一個陪著你我也放心。”說著眼圈就有些泛紅。



    李郎中見兒子這樣,感覺鼻子酸酸的,他強忍著悲傷的情緒說道:“這種事可遇而不可求。”



    鄰村的王婆婆生病,王婆婆的女兒彩雲就過來請李大寶去看,李大寶給王婆婆把了脈,說也沒有什麼大病,就開了幾服藥。



    其實這王婆婆也是命苦之人,幼年喪父,中年喪夫,一直與女兒彩雲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母女二人說話都是溫聲慢語,待人也是很實誠,一看都是善良之人,李大寶心中就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在談話的過程中,就有意無意地透露一些父親的信息,並說老年人獨居讓人擔心,他準備給父親尋個老伴,兩個人在一起也有個照應。



    李大寶的話就說到了彩雲的心裡,她想,自己以後出嫁了,家中就剩下母親一人,夜裡有個頭疼腦熱的也沒人知道,就對母親說道:



    “娘,如今我也長大了,以後免不了要離開你,我想你還是找個老伴吧!到時候我也放心。”



    王婆婆一聽就皺起眉頭說道:“這麼大年紀了,找老伴不讓人笑話,我這老臉可丟不起那個人。”



    “娘,你看人家李郎中還要找呢,這有啥丟人的,老年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啊!”



    其實,彩雲與李大寶想到一起去了,她聽李大寶說要為他爹找老伴,就開始在心裡盤算,感覺母親與李郎中很合適。



    李大寶臨走時,彩雲就跟著他來到大門外,悄悄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李大寶一聽正合心意,說道:“這感情好,如果兩位老人要是能走到一起,也是一樁好姻緣。”



    彩雲說道:“我倆各自做老人說,把這事促成了……”



    李大寶回到家裡就向李郎中說了王婆婆的事,其實李郎中也認識王婆婆,知道她是個苦命人,可他覺得大家都認識,這樣很難為情,還不如找個陌生人,更容易接受一些。



    搖搖頭說道:“不行,我倆不合適!”



    李大寶說道:“王婆婆熱情善良,待人實誠,怎麼就不合適呢?”他又說了王婆婆一大堆的好話,可李郎中就是說不合適。



    李大寶覺得父親是不好意思,於是就岔開話題,不再提此事,他想給父親一個思考的時間,以後再說。



    次日一大早,鎮上有人來請李郎中看病,他聽說這個病人的情況嚴重,就親自扛著藥箱子去了,讓兒子在家裡坐診。



    李郎中診完病,太陽已經快正南了,就去買了二斤豬肉和一壺酒,準備回去和兒子開懷暢飲,說說自己心中的想法。



    李郎中走到集市口的時候,就看見一群人圍在一起指指點點,他覺得好奇,就走上前去看,看到一個衣不遮體的年輕女子,那女子裸露在外面的肌膚都爛了,還留著黃水,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這女子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看樣子精神有問題。”



    “哎呀,太可憐了,看看她身上的膿瘡。”



    ……圍觀的眾人議論紛紛,李郎中心地善良,經常免費幫助窮人看病,如今遇到這種事情,他也不會不管的。



    於是就走上前去,對眾人說道:“來兩個人把她送到我家裡去,我給她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