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堅 作品

第132章 李世民看穿閹宦掌權本質,罪魁禍首竟是朱元璋?(第2頁)



    秦始皇哼了一聲,道:



    “今後你若治國,似這種欽天監監正的話,不可偏聽偏信,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扶蘇聽到秦始皇口中竟然說出儒家聖賢的名言,心中也是驚訝,道:



    “兒臣恭聆父皇教誨,就是兒臣有個疑惑,究竟這種相士之說,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呢?”



    扶蘇當然不是蠢到連一點判斷的能力都沒有,而是希望秦始皇能給一點更加具體的方向。



    秦始皇沉吟數秒,若無其事地開口。



    “你覺得好聽的便是精華,不好聽的自然就是糟粕了。”



    扶蘇瞪大眼睛,差點噴了出來。



    這也行?



    大隋世界之中,隋文帝連連搖頭。



    “區區一個太監,竟然能獨掌大權,連尚書這種高官都無法繞過王振見到皇帝。”



    高熲也是頗為無語,道:



    “這明朝可是大隋之後的王朝,怎麼就不能吸取先前王朝的教訓呢?”



    即便是在隋朝,任何一個讀過史書的人,都對東漢王朝末期宦官主導的那段黑暗歷史印象深刻。



    若是提到結黨,歷史愛好者們往往會想到大唐的“牛李黨爭”以及大明的“閹黨東林黨之爭。



    但實際上,東漢王朝由士大夫反抗宦官而引發的兩次“黨錮之禍”,才是華夏大一統王朝有史以來最早的黨爭!



    以及,兩次黨錮之禍都以東漢閹黨勝利而告終。



    是以,從東漢滅亡之後,接下來的所有統治者都對太監這個群體極為警惕。



    直到大隋現在為止,太監都沒有獲得過任何一次靠近權力中樞的機會。



    這就是高熲等大隋臣子大惑不解的地方。



    這大明,怎麼就不吸取歷史教訓呢?



    隋文帝搖了搖頭,淡然道:



    “歸根結底,還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



    丞相也好,宰相也好,其實都是同一個官職的不同稱呼。



    大隋採用的,是隋文帝創立的三師、三公、五省、六部,群相制。



    三師和三公,屬於榮譽虛職,不掌控實際權力。



    五省之中,秘書省掌管圖書典籍,相當於博物館和圖書館合體,沒什麼權力。



    內侍省是專門為宦官設立的,但鑑於黨錮之禍,內侍省長官說白了就是太監總管換個好聽的名字,同樣毫無權力。



    真正有權力的是其他三省,也就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



    此三省分別設立一到三名不等的長官,這些長官就是大隋宰相。



    宰相的人數少則五六人,多則八九人。



    將原本集中在一名宰相身上的權力分到至少五六個人身上,無疑就能讓相權大為虛弱,無法和皇權對抗。



    隋文帝很疑惑。



    大隋的制度這麼好,為何大明不懂效仿呢?



    大唐之中,李淵也和表哥隋文帝有著同樣的疑惑。



    “真奇怪,為何朱元璋不用三省六部制呢?”



    漢承秦制,唐承隋制。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創立,在大唐則被髮揚光大。



    李建成想了想,道:



    “或許是這朱元璋出身黔首,見識短淺吧。”



    李元吉立刻點頭。



    “皇兄說得太對了,這朱元璋不過是個討飯的乞丐出身,哪裡知道什麼制度是好,什麼制度是壞?”



    李世民聽到李元吉這句話,忍不住笑出了聲。



    李元吉聞聲大怒,對著李世民道:



    “你有話就說,不要在那裡陰陽怪氣的!”



    李世民收斂笑意,對著李元吉道:



    “四弟啊,用你的腦子想一想。朱元璋能在這麼多皇帝之中脫穎而出,號稱千古四帝之一,人家能見識短淺?”



    李元吉直接被這一句話憋得臉都紅了,愣是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



    李淵聞言,也是恍然大悟。



    對啊,出身決定視野不假,但朱元璋的能力,其實已經完全突破了一個泥腿子百姓的侷限,甚至突破了華夏絕大多數明君能抵達的極限。



    這種千古大帝的視野,怎麼可能是一般人能猜想得到的呢?



    李淵將目光投向李世民,好奇問道:



    “世民啊,那你覺得王振做大的原因是什麼?”



    李世民笑了笑,正色道:



    “兒臣覺得,這源頭還是在朱元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