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郎才盡 作品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釋疑解誤(下)


“咳咳,災後重建事務繁多,我長話短說,繁理簡說。諸位真以為糧價越低越好嗎?如果我們靖南,也像台州府城、太平縣等郡縣一樣,以雷霆霹靂手段,強行將糧價控制在每石500文,那麼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情形?”朱平安揉了一下腦門,強忍疲憊的對堂下眾人說道。

“糧價自然是越低越好,糧價越低,老百姓越能得到實惠。”

“如果我們靖南也以雷霆手段將糧價控制在每石500文,那自然是大喜之事,普天同慶,以後自然是越來越好。糧價降了,老百姓也買得起糧食了。老百姓手裡有糧,心裡不慌,那這場洪災自然也就過去了。”

“就是,糧價降了,穩定住,老百姓的心也就放下來了,社會也就穩定了,以後我靖南自然是越來越好。”



堂下的眾人紛紛說道,談及降低糧價,人人臉上都滿是嚮往和憧憬。

所有人都覺的糧價越低越好,在他們看來,在人們遭遇了洪災,財產受損後,自然是糧價越低越好了,糧價低了,人人都能買的起糧食,洪災自然也就過去了。沒有一個人覺的糧價降低,會有什麼不好的。

還真是一群單純的人啊,朱平安聞言,不由扯著嘴角苦笑著搖了搖頭。

“怎麼,不是嗎?縣尊,我們雖然讀書少,但也不是那麼好騙的。”

“就是啊,便是九歲小兒也懂得糧價越低越好的道理。”

堂下眾人不覺他們所言有錯,待看到朱平安的表情,不由向下扯了扯嘴角。

“諸位,我們江南是大明有名的糧倉,如今江南遭遇洪災,八成以上的糧食毀於一旦,我們江南倖存的糧食大約只剩下兩成不到。光靠江南的這點糧食,根本養不活我們江南千萬百姓。想要度過這次洪災糧荒危機,只能從川蜀、山東等外地運來海量的糧食,才能緩解糧荒。

想要從川蜀、山東等千里之遙的外地運來海量的糧食,主要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朝廷組織,一種是民間自發運糧。

洪災後,我每日都向台州府發函請求朝廷賑濟、救援,一直了無音訊,直到四天前臺州府才回函,而回函也只是令我們各郡縣自救,這一點我已經召集諸位講過一次了。目前我大明朝廷因為近年來災害頻發,府庫消耗巨大,短時間內無力組織救濟、救援我們江南,所以朝廷組織運糧這一途徑,短時間內指望不上了。那麼就只剩下民間運糧這一種了。

而民間運糧,主要是通過各地大大小小的糧商運糧。現在我們江南鬧糧荒,不止我們靖南糧價上漲,就是川蜀、山東一帶的糧食價格也是接連不斷的上漲,雖然比我們江南糧價低些,但也相差不大,當地每石糧食的價格也都接近500文了。

糧商去外地採購糧食,採購價都接近500文了,路程又千里迢迢,一路人吃馬嚼,還要僱傭活計、護院,每一項都是一筆大支出,路上還要面臨土匪、山賊甚至災民哄搶等風險,如此綜合下來,糧商去外地運糧的成本遠高於每石5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