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論功行賞

這次出兵,問題很大。

 衛所兵的戰鬥力,拉胯的不行,和營兵根本沒法比。

 大明自開國以來,實行衛所制。

 朱元璋為了安定地方,節省軍費,搞了這麼一出。

 在全國各地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每個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

 衛下面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分別駐守附近州縣。

 衛所的軍人乃軍戶,代代世襲,老子當兵戰死,兒子頂班繼續當兵。

 不僅如此,衛所的官職也是世襲的。

 如淮安衛的指揮使趙彪,大河衛的指揮使張雲衝,他們祖上幾輩都是指揮使。

 各衛所隸屬五軍都督府,遇到戰事調發從徵,無事則返回衛所,屯田種地,自給自足。

 說白了,中原各省的衛所兵,就是有著軍籍的農民。

 尤其是沒有戰事的地方,平時連操練都不做。

 周鑑凝神翻閱著淮安衛和大河衛的文冊。

 淮安衛轄六個千戶所,人馬將近七千,超出一般衛所配置。

 但實際兵員只有三千三百人,負責守城的官兵有八百二百人,餘者為屯田兵。

 吃空餉的現象每個地方都有,周鑑心知肚明,好在指揮使趙彪夠坦誠,沒有隱瞞。

 淮安衛所轄的軍器局,每年造式樣軍器六千餘件,包括弓、長槍、大刀、盾牌、鳥銃、佛朗機炮等冷熱武器。

 軍戶屯田共計七萬一千七百九十畝,俱在山陽、安東境內。

 年稅糧一萬零五百五十石。

 此外還擁有漕船二百二十三艘,年運漕糧七萬石。

 大河衛轄八個千戶所,人數近萬人。

 實有軍丁五千人,守城操練官兵1531人,歲造式樣軍器6400件。

 屯田九萬六千九百畝,分佈在山陽、安東、桃源、清河、沭陽境內,年稅糧約一萬五千石。

 大河衛擁有漕船三百三十六艘,年運漕糧十萬餘石。

 “難怪張雲衝胖的那麼離譜......”周鑑若有所思。

 一個大河衛,趕上兩個標準衛了。

 淮安衛和大河衛直屬南京中軍都督府。

 下面不僅設有造船廠,軍器局,教場及衛學等。

 轄區內有百姓,有田地,有貢賦,有學校,城隍廟、厲壇等配套的神廟及祭祀天地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