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豆 作品

第249章 她在等待,卻又不敢將自己的奢望宣之於口

蘇傲雪慢慢適應了延安的生活,吃苦對她來說不是新鮮事。只是麵食的口感和上海有區別,最初在飲食方面受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折磨。

 但延安的老鄉對大城市來的知識分子都很熱情,知道他們平時坐著的時候多,幹活的時候少,所以白天的農活都是循序漸進的,甚至在他們剛到的幾天裡,經常偷偷幫忙。

 朱品慧不知道從哪兒得知了此事,特地一一地找老鄉們談話,告訴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幫忙,而是阻礙大家進步:“平常說話,我們會把體力活貶低為粗活。但我們的吃穿住行一刻也離不開體力活,沒有誰生下來就註定是要供人粗使的。工作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更不該錯誤地認為知識分子高人一等。沒有老鄉辛苦的耕種和紡織,大家就要挨餓受凍,吃不飽穿不暖就沒法動用腦力。你們非要覺得靠知識吃飯很高尚的話,也該明白一點,高尚的源頭依然在於供養他們生活的工農。”

 道理不只是說給老鄉們聽的,也是敲打這些在老鄉家裡學農活的知識分子,不要心安理得地享受特殊照顧。在延安,向工農學習這種話不是隨便說說的口號。誰要是抱著糊弄的態度,誰就來錯了地方。

 於是,老鄉和知識分子們都垂手認錯,表示一定不再犯了。

 朱品慧看著老鄉,臉上神情更添了幾分嚴厲:“他們是初來,你們不能慣著這種毛病。而且這陣子還會有各地的文藝界骨幹來延安,要是來一批人,你們就幫忙多幹一點活兒,晚上還有精力聽課嗎?這禮拜,我要給你們考試。每個人認五十個字算及格,通不過考試的,我就去找你們家碎娃說。”

 碎娃是俚語,就是小孩子的意思。

 蘇區的學校和其他地方不同,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別。家裡的孩子年紀再小,只要認的字比大人多,那進了學堂就是父母的老師。試想在家端著架子的長輩,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反被家裡剛比桌子高一點的兒子女兒教育,那該多沒面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