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翁 作品

第131章 重回知青點

自從方明結婚,從知青點搬出來後,快半年了,再沒回去過。

 如今,當上了副大隊長,又讓負責管理知青。既然管理,就要有幹出點成績來。

 方明極力搜尋著原主在知青隊的行為。

 知青點的知青,剛開始分屬於不同的生產隊。但施行一段時間後,發現存在好多問題。因為各生產隊乾的活計和收工時間不太相同,給知青點的管理帶來一些問題。

 後來羅洪奎和任乃孝商量後,乾脆讓知青點的知青單獨成立一個生產小組。每個生產隊為他們提供5畝地,共計有20畝,由他們自己安排生產。

 知青點的知青經過選舉,推選滇南省知青高其勇負責知青點的工作。

 考慮到高其勇畢竟是知青,對農業生產還不是特別熟悉,生產上的事暫由四隊隊長樊平安對他進行指導。

 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高其勇現在對生產上的事也是輕車熟路了。

 搜尋到這些記憶,這兩天,方明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其實在五十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到了六十年代末期達到了高潮。這確實是緩解城市就業壓力的一個大舉措。

 當時在城市,對於找不到工作崗位,上不了高中或大學就會被當成一種歧視。那麼,這些擁有革命理想和一腔熱血的青年怎麼辦,到農村去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和跳板。

 正好,偉人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於是乎,短短時間,幾百萬城市的熱血青年便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奔赴到了農村,達到了分流稀釋過量人員的效果。

 當然這只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高層想通過這一舉措消滅“三大差別”。

 在城市,工人階級佔大多數,但農村還保持著農耕文明。因此,城市的知識青年便肩負起重要職責。這便是,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他們既要使自己實現勞動化,還要令農民知識化。如此一來,便達到培養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農民”這個重要目的。

 想想這些,再看看向陽寨知青的現狀。他覺得知青們的勞動化倒是達到了,人人學會了割麥子,摘豆子,收穀子,掰棒子。還有拉碌碡,扛糧包,拉犁耕地,打場揚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