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翁 作品

第69章 巧中巧

當得知援助向陽寨的人員是相鄰臨西縣的人,方明的腦子一閃,突然就聯想到機械廠車間主任劉栓柱,那次聚會好像聽他說自己也是臨西縣人。

 方明就準備抽時間找這些人聊一聊,也許能打聽到什麼有價值的線索。

 今天把劉技術員安排到主桌,一聽說名字,方明便感到一驚。劉栓柱,劉栓牢,不但姓氏相同,名字也僅一字之差。

 中國人起名字,過去多按家譜字輩排列。一般都由開基祖制定,並被寫入家譜,具有宗族的權威性。後裔子孫按照字輩譜取名,一輩一字,世次分明的傳承下去。這些字一般會是名字中的中間那個字。

 自從“破四舊”燒了族譜家譜,人們起名不再按字輩排列,但同姓本家大致還用一個相同的字為孩子起名。

 這就讓方明想到車間主任和這名技術員是否存在一點什麼聯繫,便有了無意間的一問。

 不想這一問,讓方明又是一驚,難道兩人真有淵源?劉栓牢竟然不是小張村的,而是劉家莊的,和車間主任劉栓柱同一個村子。

 不禁自言自語道“劉家莊。”

 “怎麼,方知青在劉家莊有認識的人?”劉栓牢好奇問道。

 “哦,沒有。”方明趕忙答道。“不過你們農村人起名挺有意思的,像拴牢,栓柱,狗剩什麼的。”

 “這方知青就不太清楚了吧。農村人生活苦,沒有人在乎名字的好聽難聽,叫阿貓阿狗的比比皆是。不像你們這些城裡人,名字都起得高大上。老人們常說:取個賤名,不生病好養活,重名的多得是,連閻王爺都弄不清楚也不敢隨便帶走。

 再說,農村老人那時候的年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很難平安長大。雖然現在已經是一個太平盛世,但是老人的思想還停留在那個時代。他們會覺得孩子要平安長大,就要給孩子起一個經得住風吹雨打的名字,比如:鐵錘、鐵柱等等。”

 “剛才方知青還真說對了,我叫栓牢,我有一個本家哥哥,也就是我大伯的兒子就叫栓柱。”

 “哦!那他沒和你一起來?”越聊方明越覺得有點意思。

 “哎!我大伯臨死都沒再見到我堂哥一面。”劉栓牢有點傷感道。

 方明安慰道:“那時候兵荒馬亂的,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也不要太悲觀。”

 劉栓牢有點哽咽:“你不知道,我堂哥劉栓柱命苦啊!”說著,不由自主地講起了堂兄家的情況。

 正像那天聚餐時劉栓柱講的,劉栓柱的妻兒在敵機轟炸中葬身火海。

 那些天,村中住著一隊休整的八路軍。可能是叛徒告密吧,當時敵機對劉家莊進行了轟炸。

 得到消息,八路軍組織村民立即往山上的臨時防空洞撤。

 劉栓柱那時已結了婚,在咱們榆縣一個兵工廠工作。兒子也有半歲了。

 劉栓柱母親去世早,是他爹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的。

 他爹一次雪天出去借糧,跌下了溝崖,雖然撿回一條命,卻留下了終身殘疾,斷了一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