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趾 作品

第96章 論法

正一道龍虎山道長們對答如流,引起掌聲不斷,很快道香已經過半,問題還有兩個。

 “第四個問題,小師弟你來。”師兄輕叫道。小師弟向前一步。

 師兄看著紙說道:“問:華夏道家修煉,為何從靜功入手?”

 小師弟回答:“我道家修煉,貴乎煉炁。黃帝內經素問裡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這種種氣的變化,說的是明白詳細,裡面所講的“氣”,全部是後天情緒產生的氣,卻有一句道家之秘,旁人所不知道的,“靜則炁生”,這裡的“炁”,是我道家修煉的先天之炁。只是這短短的四個字,概括了我道家修煉的基礎。因為世上有種種內情外感,傷及人之內炁,所以我道家清心寡慾,抱神守靜。在靜中內炁得到修養,生機蘊藏,自會再生真炁,而為丹本。真炁發生,自有景象,這種體悟必須親身體驗,說是說不出來的。

 在修煉過程之中,所有炁的變化,對境要求無心,不能刻意為之,才符合先天,如果夾雜後天念想太多,而無持靜之修煉,正所謂煉意不淨,功夫難以達到高層次的功夫卻是痴心往然,所以我道家之修煉,必須從靜功入手。”話聲一落,又是一片掌聲。

 還有五分之一柱香,還有最後一題:“小師弟還是你來答:內家拳是動功嗎?”

 小師弟向前走了幾步站定後,一個樁式站好,穩重如山,答道:“華夏內家拳可不能單純稱為動功。”起手式起一翻一圈,“其中有動功,也有靜功。”說話間,一套內家拳施展開來,口也沒有停,隨著動作快慢緩緩道來:“更有動靜合一的較高層次。就比如我剛出手時是樁法,屬於靜功;現在的套路動作,就是動功,而且其中之起式、到最後收式之“無極式”,又都是靜功,內家拳法動作之中,講究“有動之動,出於無動。在”太上大通經”中“行乎其不得不止,而不可或止;止乎其不得不行,而不可或行”之拳意,以及“內外均整,心力合一”、還有“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等等,就是動靜合一的高層次了。”言畢一個無極式收手,當真動若雷霆,靜若處子。一派宗師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