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晚 作品

第426章 算計

江蘇巡撫張福臻,布政使汪喬年,按察使王錫袞,庠序使朱之馮,將作使張任學,這五位江蘇的當家人坐在一塊,用餐。

 食不言,寢不語,這幾位倒也沒有那麼多規矩,言談之間,自然而然的就提及政務。

 巡撫張福臻問道:“我來江蘇時間不長,汪藩臺,王臬臺,你們二位之前一直在江蘇任職,對於這次的清查田畝,有什麼看法?”

 汪喬年也算是老油條了,說起話來,也滿是官腔,“清查田畝,清查隱田,合併丁稅、徭役等雜稅為農業稅,以後按田地多少徵稅,多田者多徵,少田者少徵,百姓的負擔減輕了。”

 “而且以後的稅收,只收糧食和銀錢,我們官府也省事不少,於國於民,都是件好事。”

 按察使王錫袞放下手中筷子,“汪藩臺只說了好處,但沒說清查田畝的難處。”

 “江蘇乃天下最為富庶之地,在朝在野的官員,縉紳豪門,比比皆是,想要清查他們名下的田地,怕是不易。”

 王錫袞的話,雖然說的不明白,但眾人卻都是聽明白了。

 大戶兼併土地,想方設法的逃稅,還有不少百姓將自己的田地投獻到大戶人家名下,以求避稅。

 大明朝官方,從來就沒有說士紳可以免除賦稅,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士紳往往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逃稅。

 結果就是,納稅的田地越來越少,朝廷的財政收入也隨之減少。朝廷入不敷出,國庫空虛,那就勢必要增加賦稅。

 但增加的賦稅,往往加不到大戶人家的頭上,更多的還是由普通百姓承擔。

 最終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老百姓吃不上飯,自然就要揭竿而起。

 這個道理,在場的眾人都懂,甚至說大明朝上上下下也都知道,但是,就是沒人想要去改。因為大明朝的統治基礎,就是這些士紳。

 自己革自己的命,怎麼可能。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朝政的時候,曾經下令丈量過天下田地,如今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各地的田地早就又成了一筆糊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