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老石頭 作品

第96章 灶戶賤籍吃不飽,煎鹽愛用笨鐵盤

日頭偏西,船隊已經可以看到江心的巨大島嶼,眾人都來到船頭觀看這自然形成的偉力。

 “大江之水幾千年來浩浩蕩蕩,這水中含有很多泥沙,越是接近下游水流越是變慢,泥沙淤積形成這一路上我們看到的大大小小沙洲。

 東海瀛州是太祖賜名,並且在這裡設置崇明縣,東海瀛州之名不顯,知道的人甚少,廣為人知的名字謂之崇明島。

 崇明島之名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唐武德年間,崇明島露出江面。

 當時有兩個巨大的沙洲相距不遠,時稱東沙和西沙。唐神龍年間在西沙設鎮,取名“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又平坦寬闊的明淨平地。

 江水浩蕩,一面衝擊塌陷島嶼的西面,一面在島嶼的東面淤積,這一片島嶼就緩慢的向著江口移動。

 舊去新來,西沙島嶼逐漸塌下,在其下側逐漸形成諸多新的沙洲,歷經千年不斷分合成為了如今眼前的光景。

 這其中跟鹽政關係最密切的當屬三沙,早在宋代即在此設置三沙鎮。到南宋年間,這座沙洲淤積土壤肥沃且有漁鹽之利,大戶紛紛來此設置莊園。

 南宋十五年,設置天賜鹽場,因附近的天賜港而得名,隸屬淮東制置使。時設督鹽官、額灶、煎丁、徵鹽課等,地方誌記載共有鹽田九萬兩千四百二十畝,年鹽課銀子六百一十五兩。

 咱們今天就停泊在這三沙鎮,今日且看看風景、民風、人情,明日正式查看鹽場。”

 船舶在三沙港口,兩淮鹽道御史林的大旗迎風招展,早有趙吉派遣的兵丁前來通知崇明縣、三沙鎮和三沙鹽場。

 碼頭上人頭攢動,鑼鼓喧天,各衙門都打出了旗號,旗幟密密麻麻。

 水軍兵丁上岸列隊維持秩序後,林如海當先下了座船,氣度威儀盡顯。

 林如海謝絕了所有的宴請、接待,這次視察就住在船上,不打擾地方。

 碼頭上林如海當眾講了一番官話,冠冕堂皇又毫無具體內容,主打一個激勵人心和撐場面。接著林如海又當眾回答了一些問題,場面不錯。

 接著林如海以家眷隨行不便被人打擾為由,讓大家散去,明日正式履行公務,視察鹽場。趙吉適時上前,勸離人群,各衙門口、鹽場、商戶、灶戶都漸漸散去了。

 “大人,我手下探子從三沙鎮本地人那裡問得,就這兩天生面孔多了不少。

 咱們大船隊行動緩慢,從時間上估算,這些眼線已經分佈在各大鹽區,恐怕兩淮鹽區各大勢力都撒開了眼線盯著大人的一舉一動。”

 等人群都散去後,趙吉很狗腿的趕緊來彙報。

 “這些無妨,你做得不錯,繼續盯緊這些人的一舉一動。”

 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林如海並不驚訝。這次視察,林如海並沒有打算搞什麼大動作,但也不會什麼都不做。

 先抓一抓明面上的規矩,打草驚蛇一番,看看有什麼動靜再說。

 林如海回到船上換上便服,賈鈺和賈珠陪同,帶上幾個隨從出去走走看。這地方沒什麼好逛的,女眷就都呆在船上,有黛玉和顏淺在,安全不成問題。

 趙吉見狀也是帶人換上便服,散落在林如海周圍。

 碼頭附近的地方是這三沙鎮的核心區域,尚且算是熱鬧。往來過客、米商、鹽商絡繹不絕,

 出了這片核心區域,很快就不見了綾羅綢緞的富商大戶,往來人丁稀少,多是運送一些糧鹽菜到鎮子上去。

 這些人衣著破爛,腳上綁著草鞋,骨瘦如柴面黃肌瘦,臉上沒有一絲的希望和光彩。

 繼續往沙洲裡面走,更是漸趨荒靜,野路難行,總是生滿荒草,有些地方還很泥濘。

 走了裡許,農田豐茂,讓人心情開朗起來,抬頭看前方不遠有一村落,日頭偏西、炊煙裊裊,正是生火做晚飯的時間。

 農田中的秧苗長得正壯,不是播種也不是收割時間,農人在此時節多是早晚看管水渠灌溉,趁著晨間清爽清除雜草,現在這個時刻田裡幾乎是沒有人在的。

 “看樣子這一季應該是豐收啊。”林如海手捻鬍鬚點頭讚歎。

 接近村口附近人就漸漸多了起來,抱柴的、乘涼的、遛狗的,更有光著身子的頑童在嬉戲玩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