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茶藝(第2頁)

 唐代煮茶,多用姜鹽添味,世稱姜鹽茶,詩人薛能《茶詩》雲:“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黃。”

 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衝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觀林詩話》載,北宋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

 蘇軾有《和蔣夔寄茶》一詩:“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

 蘇軾本人很注重茶的養生效果,吃完飯後用濃茶漱口,可解除煩膩。

 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

 有z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z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

 2015年,“潮州工夫茶藝”標準化的技術規程出臺,共有21道工序。

 關於茶

 茶是z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z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種飲茶習慣在z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曆史。

 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z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

 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z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範。

 在z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z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z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茶藝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

 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