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狂魔 作品

第203章 本宮不死,爾終究是庶!(1)

迴歸後的白聖,並沒有自己去研究隨身位面當中多出來的那個福澤之山效果,而是從福澤之山上敲了一塊下來。

快遞給專業的檢測機構。

然後等那邊出檢測報告就行了,而她自己當然是繼續選了個新任務工作。

......

這次剛一進入原身身體,白聖便感覺頗為尷尬,並立刻明白原身是個什麼死因了,偏癱心悸,失禁牙緊,這是明顯的急性心腦血管發作,導致的猝死。

或許用猝死來形容也不恰當。

但反正死的很快。

明白情況後,白聖也顧不上此時失禁的尷尬,趕忙便開始利用精神力疏通腦部血管,同時運轉龜息養元術儘可能調理身體,好在原身的條件應該相當不錯,體內還有不少補品所殘存的藥效。

所以龜息養元術運轉效率很好。

沒多久,白聖此時這具身體的狀態就基本穩定下來,同時開始梳理記憶。

原身姓鄭,全名鄭正容。

份數名門世家,宗室貴戚姻親。

家族世系很龐大,追溯源頭能追溯到開國的弘毅公,族內分了十六房,原身家屬於第三房,不提與其他勳貴之間的聯姻,光是與皇族聯姻便十分密切。

太宗元妃,世宗孝昭仁皇后、溫僖貴妃,高宗順貴人、誠嬪,仁宗孝和睿皇后、恭順皇貴妃,宣宗孝穆成皇后。

全都出自於他們家。

即便不提已經死去的那些,最近的聯姻其實也不少,比如原身的親姑姑嫁給了端親王,是端王妃,端親王有一個姐姐嫁人生的女兒,是鹹平帝的嫡後。

為什麼提到這位呢?

因為原身是鹹平帝的繼後!

在鹹平帝正式登基之前,他的太子妃就已經去世,並未留下子嗣,但夫妻倆還是有感情的,所以登基後將其追封為皇后,原身則是在鹹平帝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鹹平二年,通過選秀入宮。

二月初封為貞嬪,五月便晉升為貞貴妃,六月則是直接成為當朝的皇后。

既有原身比較受寵的緣故在。

也有家世背景深厚的底子。

雖然不是直接以皇后禮進宮,但後續也補上了行冊立禮等流程,再加上前皇后實際上沒當過一天活著的皇后,所以大家一般默認原身為鹹平帝的嫡後。

不過原身的身體不好,甚至於時常閉經,基本沒有生育可能,但在禮法規矩越來越森嚴的大乾朝,倒也半點不損原身的身份地位,誰生子她都是嫡母。

所以在後宮方面管的頗為寬鬆,不但不苛責其他妃嬪,甚至於鼓勵她們。

並言明誰先生子,必有厚賜。

反正她也生不了,自然沒必要管。

畢竟不管如何,只要是鹹平帝的子嗣登基,都得尊她為嫡母,可如果過繼一個的話,就不好說了,類似情況史書中多有記載,雖說不至於受苛待,但也確實沒什麼權利,直接在宮廷中隱身。

原身閒著可沒少看史書。

並且從史書中尋找經驗教訓。

不過可能是鹹平帝本身能力並不咋樣,後宮女子身體素質同樣不好,即便原身什麼陰暗手段都沒幹,甚至多有照顧。也是直到鹹平五年,後宮才有妃嬪生了一女,後來是蘭貴人於鹹平六年生下鹹平帝長子,母憑子貴,晉為貴妃。

而原身與蘭貴妃之間的關係,其實能用時好時壞來形容,最開始兩人沒什麼交集,畢竟原身成為皇后的時候,她還只是個貴人,直到蘭貴人懷孕,原身才對她稍加關注,並且派人多有照顧。

後來隨著她生下皇長子,原身和鹹平帝都有恩賜,畢竟登基六年沒皇子出生,不管是鹹平帝還是原身都有壓力。

兩人的矛盾主要在於,蘭貴人晉升成為貴妃之後,難免有些驕傲放縱,更別說之後幾年,宮裡一直沒有健康男嬰誕生,她的兒子是鹹平帝唯一的皇子。

唯一就意味著下一任皇帝的人選。

非她兒子不可,都沒有人競爭。

作為未來板上釘釘的太后,蘭貴妃她有所驕傲放縱,甚至於沒事就想挑釁挑釁皇后,其實也不算特別難以理解。

原身能容忍其他妃嬪生孩子。

但是並不意味著,她能容忍其他妃嬪騎到她頭上來,所以自然要教訓蘭貴妃,並主要是以祖宗家法之類教訓,有理有據,就算鹹平帝也無法幫忙求情。

反倒教訓蘭貴妃對皇后尊敬點。

注意嫡庶之別,莫要僭越。

如此幾次之後,蘭貴妃沒辦法,只能規規矩矩的裝作認命,從此伏低做小當著自己的貴妃,不敢再有僭越之舉。

而原身也懶得與她計較。

後續基本能維持和平相處。

鹹平十一年,鹹平帝駕崩,年僅六歲的小皇子登基,改年號為同輝,是為同輝帝,並且因為年齡小,太后垂簾。

原身為母后皇太后,蘭貴妃則晉升聖母皇太后,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

又稱東宮太后與西宮太后。

東宮明顯要比西宮更加尊貴些,畢竟自古只有東宮太子,從來沒聽說過什麼西宮太子,而原身這個嫡母,自然也是理所當然,更加尊貴的東宮太后了。

鹹平帝駕崩前幾年,他的身體就有些不好了,蘭貴妃貼身照顧的同時,還會幫忙讀奏摺,甚至於給些參考意見。

並且替他寫批註。

對權力的渴望表現的相當明顯。

再加上上一個有類似經歷,並且這麼幹的是武則天,蘭貴妃與武則天的區別無非就是她兒子沒有武則天多,同時她不是皇后。對於史書並不算太陌生的鹹平帝,自然會有所提防,所以他在駕崩之前,不僅留了八個顧命大臣輔佐兒子,平衡朝政,提防蘭貴妃攝政掌權。

還將更為重要的帝王印璽。

交給了原身掌管。

他有兩個印,一個是帝璽,還有一個是私印,帝璽留給了原身,私印留給了他兒子,只是兒子年紀小,由蘭貴妃暫時掌管。同時他的遺旨明確表明,在他兒子成年親政之前,大事必須要兩個印一起蓋才有效,但實際來講,很多旨意有無私印無所謂,帝璽是必不能缺。

畢竟前者才能代表皇權,後者所謂私印,其實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私印。

所以雖然將權力兩分算是提防兩個太后,但主要提防的還是皇帝的生母。

也就是蘭貴妃,聖母皇太后。

除此外,擔心不喜朝政之事,有可能被架空的原身,回頭對付不了生出野心的蘭貴妃,鹹平帝甚至還留了份密旨給原身,必要時可持密旨廢了蘭貴妃。

即便她成為聖母皇太后一樣能廢。

原身作為正妻,手持自己丈夫的遺書,廢個妾室,還是十分符合禮法的。

即便小皇帝想阻止也沒辦法。

畢竟他父皇旨意優先級高於他。

當然了,前提是對方實力還沒膨脹到離譜的程度,要是膨脹到想殺誰就殺誰,那麼有密旨也沒用,滅口就是了。

總而言之,鹹平帝對蘭貴妃相當提防,對原身則是很信任,只不過原身最多隻能算是個好人,碰上好皇帝可能還能混個賢后之名,但本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素養,理政手段可以說基本為零。

這既是鹹平帝放心的原因。

也是擔心她鬥不過蘭貴妃的根源。

不過小皇帝繼位後,成為聖母皇太后的蘭貴妃並未表現出跋扈之態,甚至於朝政之事,事事請示原身才敢批註。

沒啥宮鬥經驗,算計心思的原身。

是理所當然放鬆警惕。

並且因為明白自身能力不行,胡亂施政,有害無益,所以很快放權,只有碰到一些大事才會參與,瞭解下情況。

或者提一提自己的想法。

讓他們把自己想法加進去。

在此期間,顧命八大臣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很是不滿,聖母皇太后更是他們厭惡的核心人物。因為相比較於不怎麼管事的原身,一直在插手朝政,安插自己人手的聖母皇太后,完全不像是單純垂簾聽政,而是有奪權攝政的意思。

當然了,最關鍵的一點還是侵害了顧命八大臣利益,縮減了他們的權利。

所以顧命八大臣與聖母皇太后。

很快便明爭暗鬥了起來。

過程很複雜,但結果很簡單,就是聖母皇太后進讒言說動了原身,並且聯合宗室中一些沒能掌權的王爺,共同發動政變,最終將顧命八大臣全部誅滅。

提拔了不少宗室勳貴上來。

原身家也因此得了很多好處,所以即便後來原身意識到,自己可能被算計了,顧命八大臣沒那麼可惡,但最終並未說什麼,更沒有替那八個大臣翻案。

就這麼順水推舟揭過此事。

之後,原身除了偶爾壓制下聖母皇太后的野心,並不怎麼過多幹預朝政。

直到同輝帝駕崩。

同輝十二年的時候,因為同輝帝已經成年,可以親政,所以原身便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也算是對先帝有個交代,故而率先提出,捲簾歸政,就是還政於同輝帝,她們兩個不再垂簾聽政。

一眾宗室勳貴和大臣都相當支持。

西太后有所不滿,不願意歸政。

但是她並不敢表現出來,同時還十分清楚,即便她反對也沒有任何用處。

最終只能無奈同意,還政同輝帝。

並暗地以孝道壓制同輝帝。

間接達成一些自己的政治目的。

同輝帝對此頗為不滿,開始設法聯絡起宗室大臣,想要重修園林,讓太后離宮居住,以此來擺脫他母后的干政。

但次年,同輝帝就駕崩了。

只親政了不到一年,便死於養心殿冬暖閣,年僅十九歲,對外則是宣稱他意外感染天花,最終不治,暴斃而亡。

原身其實也知道,同輝帝與他親生母親之間關係有些不太融洽,從選皇后開始,彼此矛盾便挺大,而後續西太后干政,無疑更是觸動了同輝帝的逆鱗。

但原身覺得他們好歹是親生母子。

她這外人反倒不好過多幹預。

所以也就沒管。

直到同輝帝突然暴斃宮中,聖母皇太后,也就是西太后,還以他是感染天花而亡,有傳染性,不讓任何人見其死後遺容。可當時京城並沒有人群大規模感染天花,同輝帝又是如何染上的呢?

那時的原身,雖然覺得自己的猜測有些離譜,但畢竟有武則天逼死自己親兒子,乃至親孫子的歷史前車之鑑在。

所以原身還是懷疑起了西太后。

並派人暗地調查。

最終雖然沒有找到實際證據,來證明同輝帝是被西太后害死的,但有很多證據都能間接證明,同輝帝的死與西太后有關,不是直接死於她手也是間接。

調查到這些信息之後。

原身可謂痛心不已。

一來是同輝帝好歹認她做嫡母,與她關係處的也很不錯,比他親生母親都好,原身對他,也算有點母子之情,雖然可能比不上親生的,但反正有感情。

二來就是,原身覺得自己辜負了先帝的囑託,並且還讓先帝因此而絕嗣。

即便之後可以過繼。

那也不是先帝親生的了。

也就是從那之後,原身開始警惕提防起了西太后,後來西太后提議讓有皇室血統的她外甥,過繼給她兒子之際。

原身還想以國賴長君來阻止。

想要立一個成年的皇族子弟,這樣也免得西太后妄圖繼續垂簾聽政,同時自己能省點心,不用繼續壓制盯著她。

但奈何當時掌權的那些宗室勳貴大臣們,乃至於原身孃家,都希望立個小皇帝,他們好繼續掌握朝政大權,為自家爭取好處。原身再怎麼是正室,再怎麼是母后皇太后,也無法與那麼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相抗衡,最後只能妥協。

於是才四歲的明光帝過繼登基。

兩宮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直到這時,原身才想要多掌握一些政權,以預防西太后手裡掌握的權勢越來越多,乃至有攝政,臨朝稱制之嫌。

但是吧,西太后已經與更多的宗室勳貴成為利益共同體,再加上原身對朝政之事並不熟悉,有些事情即便讓她處理,她也不會。最重要的是原身也沒怎麼提拔自己人上位,朝中基本沒多少她的死忠,願意聽她話的,大多都是比較古板,遵從禮法的大臣,數量並不多。

所以原身是處於勢弱的狀態。

只能在一些規矩比較森嚴的場所或者典禮上,以祖宗禮法勉強略勝一籌。

前些日子,原身身體有些不適。

而西太后也直接說自身病重,暫時推辭了垂簾聽政,不再露面,然後原身便覺得,這是自己設法奪權的大好時機啊,所以便強撐著不適開始處理政務。

原身雖然能力不行,但做事認真。

想要勤能補拙,把事情辦好。

結果嘛,現在很顯然,直接把自己累死了,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爆發猝死。

臨死前,原身甚至懷疑是西太后給她下了毒,所以原身的遺願之一就是必須要將西太后打壓下去,不能讓她得勢之後為所欲為,更不能讓她臨朝稱制。

有必要,甚至得名正言順弄死她。

其二就是,如果有可能希望能夠改善民生,中興大乾,再創個輝煌盛世。

不過白聖仔細梳理了一下原身記憶以及身體狀況之後,基本可以斷定,原身還真不是被西太后毒死的,因為原身二十幾歲時就有過一次中風前兆,三十幾歲時也出過一次事,只是救治及時。

現在再出事,完全屬於舊疾發作。

當然了,西太后在當中可能有做些手腳,拖延太醫診治時間,但就原身的狀態以及如今的醫療水準而言,即便太醫搶救的再及時,原身最多也就是能活下來,還是那種後遺症相當嚴重,半身不遂啥,或者直接偏癱的勉強活下來。

被毒害完全是原身自己臆想。

但若是報復西太后,倒也不算報復出錯,反正西太后肯定無法脫離干係。

就在這時,外面傳來了聲音。

“恭迎聖母皇太后駕到,聖母太后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萬福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