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論功行賞


  不可否認,漢字是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

  是華夏的文化符號。

  但是,這種文字,卻也有他的缺點。

  這個缺點不是別的,那就是在早期的工業發展當中,漢字屬於一種,不利於被數字化的文字,不容易造出來打字機,更不容易將漢字給轉化成電子信號。

  五筆輸入法被髮生之前,到新世紀後,拼音輸入法外加輸入法本身的記憶聯想功能之前,對於所有華夏人來說,使用漢字真的是一項痛苦的事,因為在早期計算機發展之初,漢字想要輸入到計算機內,甭提有多艱難了。

  不只如此,漢字打字機的製作,也極為的艱難。

  而且製作出來的打印機,無論是打字速度,還是打字機的成本,亦或者是學習難度,都不及西方的英文打字機。

  這一切,都是因為,漢字構造的原因。

  華夏的漢字,常用的字符便有一千多個。

  反觀拉丁文字,只有幾十個字母而已。

  通過改變幾十個字母的排列順序,便可以達到書寫的目的。

  這也是在為什麼在之前,漢字拉丁化的呼聲那麼高,支持者那麼多的原因……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慈烜手下的編碼工作,就顯得格外的難做了——漢字那麼多字呢,而用有限的電信號,去對照這麼多字符,製作出來一份碼錶,簡直是太困難了。

  而且,光製作出來一份碼錶還不成——如果製作的碼錶太過於複雜的話,學習成本也就太高了。

  而且使用來不便捷,不利於電報信息的傳遞。

  所以,折騰了這麼長的時間。

  朱慈烜麾下終於按照他的指導,仿照後世的五筆輸入法,將電信號歸納成二十五種,然後通過五筆輸入法拆字規則,將漢字分門別類拆開,如此一來,便獲得了一個簡單可用的電碼。

  有了這玩意後,大明朝的電報,終於成功的誕生了出來。

  此時,只聽見殿內,朱慈烜手舉著一份剛剛譯出來的電文,朝殿內的群臣們說道。

  “這是剛剛,從松江府發來的奏摺,距離現在,不過一刻鐘而已!”

  一刻鐘約莫也就是十幾分鍾,此時,朱慈烜的聲音落下,殿內,群臣們不由的竊竊私語起來,心說。

  莫非這奏摺上,提及的是什麼大事?

  這時,朱慈烜的聲音,卻是陡然間響起。